记者 曲鹏
每月月初,本榜单从上个月最新出版的文学艺术、历史传记、思想社科类图书中,参考图书网店的数据及专业书评媒体的评价,以人文性、思想性、趣味性为标准,筛选出一本重点推荐图书和九本好书,期待其中的某一册能够进入您的内心。
【 重点推荐】
《爱的知识:写在哲学与文学之间》
[美]玛莎·C.努斯鲍姆 著
李怡霖 于世哲 范昀 译
北京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人们谈论哲学时,通常会想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真理、美、善、义、自由、正义等,也许还会认为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只有少数专业学者才能掌握。但是,哲学真的与日常生活无关吗?美国当代哲学家玛莎·C.努斯鲍姆用自己的作品《爱的知识:写在哲学与文学之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不同的哲学世界。
作为哲学界翘楚,玛莎·C.努斯鲍姆被誉为“当代哲学界最具创新和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本书中,努斯鲍姆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探求“爱的知识”的视角,从哲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高度出发,不仅包括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怀疑论等哲学思想的别样诠释,也涉及对《追忆似水年华》《大卫·科波菲尔》等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彩解读,探讨人类一直以来关注的人性、感知、诡辩、阅读、灵魂、个体与爱等切身话题,将文学的独特性纳入伦理的考量之中,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突出了感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学者刘擎认为,“努斯鲍姆具有深厚的古典学养和敏锐的文学感受力,使她在英美哲学界别具一格。在这部文集中,她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精湛解读,探索情感世界中伦理与认知之间的复杂联系,将其注入对道德哲学的思考,由此突破了分析哲学传统的局限。这是一部才华横溢、充满智慧的著作”。
【 优秀图书】
《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
黄灯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是黄灯继《我的二本学生》之后推出的新作,记录了她在2017年至2022年走访自己学生原生家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在这些散落于地图上、需要无限放大才能看到名字的小城、乡镇、村落里,黄灯与学生的父母、祖父祖母、兄弟姐妹、同学发小、街坊邻居一起交流,倾听他们对教育和人生的体悟,进而更真切和深入地了解那些从四面八方来到她课堂上的年轻人——她的二本学生。在脚踏实地的走访中,黄灯既贴近了自己的学生,也贴近了家长,并在更深的意义上贴近了自己,贴近了教育,贴近了当下中国的现实。没有什么是易得的,哪怕是二本院校,也需要孩子的全力以赴和其家庭的倾力托举。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到西安碑林区挂职一年,主持西安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她求助各方朋友,要选出1万种图书来,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书目竟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最终,她用文人的坚守甚至抗争,守住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图书馆”。本书的最后整理了书中提到的经典图书300本左右,中外著名作家130位左右。这都是杨素秋挑选出来的经典之作,对图书馆采购、老师推荐书目、社区组织读书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德]乌维·维特施托克 著
陈早 译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1933年希特勒上台成为德国元首后,随即对共产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人士展开迫害,活跃在德国政治、文化舞台上的作家和艺术家首当其冲,在纳粹当政初期的短短一个月内,这些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枪决,或被迫逃离德国。本书以切近的视角和细腻的叙述,记录了从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发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托马斯·曼、埃尔泽·拉斯克-许勒、布莱希特、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胡赫、乔治·格罗兹、亨利希·曼等魏玛时代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这短短一个多月成为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在菜场,在人间》
陈慧 著
果麦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陈慧的前半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幼年被送养,少年生病,青年远嫁,中年离异后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孩子九个月大时,为生活所迫,她外出摆摊,每天推着近两百斤重的杂货车往返家和小镇菜市场,摆摊之余通过写作排遣时光,一直持续至今。在菜市场摆摊的十八年里,陈慧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有相熟的乡邻、常来的顾客,也有隔壁摊位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现在,她将日常所见化作真诚的记述,把市井百态、红尘温暖,以及一个个平凡生命的庄严与贵重,通通写入这本《在菜场,在人间》,把烟火人间的热热闹闹、挨挨挤挤,把贴地而活的生之乐趣,带给每一个读者。
《恶魔之家:杀死孩子的双亲们》
[日]石井光太 著
烨伊 译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何谓爱,何谓家人,何谓生命的重量?究竟是怎样的人生,决定了他们在成为父母时,一边说着“我爱你”,一边虐待自己的亲生子女,甚至夺走孩子的生命?本书试图揭开这些藏在黑暗中的事实。书中选取的三起真实案件——厚木市幼童饿死白骨化案、下田市婴儿连环杀害案、足立区兔笼监禁虐待致死案,共同之处都是虐待儿童的父母的成长环境之恶劣,每个孩子的父母和他们的父母之间都存在着扭曲的亲子关系。
《三部曲》
[挪威]约恩·福瑟 著
李澍波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言说不可言说之物”的作家约恩·福瑟代表作,由挪威语原文直译。小说从年轻的情侣阿斯勒和阿莉达离开家乡、前往比约格文(卑尔根市)开始:阿莉达已有身孕,但他们很难找到住处,不得不在寒冷秋雨中飘荡。后来他们找到了居所,生下了儿子小西格瓦尔。在阿斯勒外出的一天,来自故乡的人认出了他,并指出了他过去犯下的罪行……多年之后,阿莉达的女儿爱丽丝也老了,她开始回忆和寻找母亲,还回忆起了同母异父的哥哥西格瓦尔。后代和祖辈的人生经历,在难以挣脱的宿命中交叠重合。福瑟不仅构建
了一个关于爱、反抗和救赎的寓言,而且对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做出了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
《我比世界晚熟》
胡安焉 著
胡杨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被贴上“快递员写作”这个标签之前,他既为别人打过工,也自己做过生意,还曾和合伙人前往越南寻找商机;开过实体店、做过电商、摆过地摊,而他的文艺经历也伴随其间,在漫画社创作、在地下通道里卖唱、在黑蓝文学论坛坚持写作、骑一辆单车长途旅行、在大理躺平……《我在北京送快递》着重于讲述职业经历,而在这本《我比世界晚熟》里,他尝试从自己的心理状态、性格、观念等精神内容出发,去追问为什么,“我何以成为今天的我”。胡安焉冷静分析了自己“20年换19份工”的心理成因,每一个因工作而陷入精神内耗,厌倦了“和人打交道”的打工人,都会有着深深的共鸣。
《毒堇之杯:苏格拉底、希腊黄金时代与正当的生活》
[英]贝塔妮·休斯 著
李磊 译
理想国|九州出版社
苏格拉底的一生动荡不安。他从卑微的石匠之子成长为一名战士和一位哲学家。他没有在恢弘壮丽的学园、宫廷里思考,却在鞋匠店里演讲。他喜欢在雅典街头赤脚漫步,随机向人提问,质疑习以为常的观念。他担心追求富足会招致盲目的享乐主义,而“民主”则会沦为争斗的托辞。他关心生命和真理,关心美德是什么。然而最后,苏格拉底迎来的是一杯毒酒,等待雅典引以为傲之文明的却是战争、内讧和衰败,是古典精神的堕落。为了还原苏格拉底的一生,英国历史学家贝塔妮·休斯走遍希腊的考古现场,带我们来到古代雅典人的家庭、街道、会场、酒宴,结识政客、将军、商人、工匠,参观热闹非凡的市政广场,走进举办大赛的竞技场,参与雅典神圣的宗教节日,重构苏格拉底生活过的世界。
《恶行》
[德]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著
黄超谟 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本书为德国律师、小说家费迪南德·冯·席拉赫《罪罚》《罪行》《罪责》经典三部曲的合集,共收录38篇真实犯罪故事,以理性到近乎冷酷、犀利却不失关怀的文字,揭开判决书背后沉默的人生。操持家庭的主妇、说话结巴的公司职员、从战争中幸存的法官……某一天,他们失控、偷窃、杀人、自杀,成了自己罪行的囚徒,责罚永无止境。“这本书表面上写的是刑事案件,实际上写的是人——人的失败、罪责与伟大。他们各有各的遭遇,和我们没有多大不同。我们的人生就像在一层薄冰上跳舞,冰下极冷,一旦掉落会立即丧命。冰层承载不住一些人,他们掉了下去。我最关心的就是这一时刻。如果足够幸运,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我们可以继续跳舞。如果我们足够幸运。”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