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曲鹏
每月月初,本榜单从上个月最新出版的文学艺术、历史传记、思想社科类图书中,参考图书网店的数据及专业书评媒体的评价,以人文性、思想性、趣味性为标准,筛选出一本重点推荐图书和九本好书,期待其中的某一册能够进入您的内心。
【 重点推荐】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著
何静芝 译
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是一部形式极为丰富的拼贴小说,物品清单、菜谱、片段、日记、自传、相册、档案、引言、系列故事等多种形式,依托宇宙大爆炸般疯狂喷涌的意象,不断增殖、裂变,宛如一座座难以穷尽的博物馆;游客们背负着各自的废墟穿行其间,俨然一件件破碎生活的纪念品。城市的细节和个体的命运、关于流亡的思考、关于文学与艺术创作的对话,以箴言般的简洁、神启般的冷酷,降临在辽阔的命运之上。杜布拉夫卡精确地捕捉了“一整个”破碎的世界,游移于虚构与纪实、记忆与遗忘之间,以无数流亡者的命运为背书,揭示了“流亡”对于个体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者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1949年生于前南斯拉夫,内战爆发后流亡欧洲,一生反对战争及民族主义,致力于推动母语的开放性,维护文化的连续性。作为“废墟中的公民”,她对“流亡状态”的复杂性感兴趣。她的小说《痛苦部》《无条件投降博物馆》探讨了流亡创伤,也探讨了流亡自由的兴奋,《多谢不阅》中的流亡作家一章则是一本小型的流亡作家指南。她形容自己是“后南斯拉夫的、跨国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后国家的”。
【 优秀图书】
《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加]方秀洁 著
周睿 陈昉昊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加拿大华裔汉学家方秀洁曾师从叶嘉莹,现为麦吉尔大学东亚学系中国文学教授,近年与哈佛燕京图书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国家图书馆合作建立“明清妇女著作”数据库与网站,为研究前现代中国女性写作与文化的重要资源。她曾以十年之功,于中美各大图书馆的中国古籍部中爬罗剔抉,发掘出大量晚明和清代女性作者的存世之作,让这些沉睡的文本重见天日,并进行翻译和细读阐释。面对这些浮出地表的女性作者群体和丰富文学作品,本书回答了如何切入女性写作研究的路径问题,探索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饥饿:全球食物分配体系崩坏现场》
[阿根廷]马丁·卡帕罗斯 著
侯健 夏婷婷 译
望mountain|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如今,地球上生产的食物足够养活两倍于当前数量的人口,可在全球很多地方,还是有人吃不上饭,还有儿童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了理解饥饿、讲述饥饿,阿根廷记者马丁·卡帕罗斯走访印度、孟加拉、尼日尔、肯尼亚和苏丹,还有美国和西班牙等国家,寻访那些因不同原因而遭受饥饿的人,《饥饿》是由他们的故事组成的,还有那些在非常不稳定的条件下为缓解饥饿而工作之人的故事,以及那些靠食物投机并让许多人挨饿之人的故事。
《逃出瓶子的精灵:一部关于“我”的哲学史》
[荷]戈尔·格罗特 著
张佳琛 译
读库|新星出版社
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科学发现撼动了中世纪确凿无疑的权威,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当众砍下头颅。人类得以立足于世界的那些确定性,消失了。精灵逃出了瓶子——如果人不再是神的孩子、神授君权之下的子民,那么何为人?“我”又是谁?本书回顾的,正是这段从十六世纪开始的、人类追寻自我的历史。不同于常见的哲学史或哲学教材,荷兰哲学家戈尔·格罗特以历史漫游者的心态,用轻松流畅的笔调,将这四百年间的思想流变娓娓道来。
《不间断的人》
双雪涛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是双雪涛的全新中短篇小说集,七个故事探向古老与未来时间。在这部全新作品中,人心与科技,经历与幻想,现实与虚构,S市与北京,最终在小说中难分彼此,共同成为探索写作可能的精密试验。寻找鸟骨的仿生人、让时空流转的刺客、失去记忆的拳击手、温柔夜色里的孤独酒鬼……人,只是不间断的人类的一环。这些故事从人们置身其中的日常开始,不断伸展进意想不到的未来世界,探究的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人的情感、善恶和逃离现实世界的方法。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
[美]彼得·阿提亚 比尔·吉福德 著
程纪莲 译
中译出版社
长寿专家彼得·阿提亚博士是一名马拉松游泳运动员,曾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横渡卡特琳娜海峡。但他的健康状况居然也出现了异常,有早逝于心脏病的风险。这一发现促使他开始探索长寿之道:我们如何以及为何会死亡,我们如何才能延缓甚至预防那些导致大多数人死亡的慢性病,例如心脏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与2型糖尿病。作者在书中以“手持提篮接从高空坠落的鸡蛋”来比喻接待应接不暇的病人,在“未雨绸缪”的前沿医疗主张上,中国与西方专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抓住“扔鸡蛋的人”,即践行《黄帝内经》中倡导的在“未病”时期及时预防。
《我们从未中产过》
[以]豪道斯·魏斯 著
蔡一能 译
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
媒体中无所不在的中产阶级,有时被形容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群体,被触手可及的成功牵引;有时又被描述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时时陷入坠落的恐惧。“不管中产阶级创造了何种关于‘自力更生’的乐观说法,也许我们都不是——也从来不曾是——中产阶级。”人类学家魏斯通过对德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民族志调研,勾勒出中产阶级这种观念是如何在身份政治乃至私人生活中对普通人的家庭施压的。这项极富原创性的研究将人类学和批判理论的研究路径熔炼一炉,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典型行动者的分析,重新阐释了资本主义。
《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
[意]毛拉·甘奇塔诺 玛乌拉·刚齐达诺 著
张亦非 译
联合读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我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关于女性追求美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服美役”的讨论,本书作者从现代对“美的定义”出发,讲述所谓现代女性之美是被控制和制造的。在女性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之后,消费主义将女性的自由限制于购买。将消费主义包装成女性自由的主要部分,其实是在引导女性掉入无数的消费陷阱,追求被男权社会认可的“美”,进而既满足了男性观看女性的需求,又让资本赚得盆满钵满,而女性从中得到的只有焦虑和虚无。在女性认识到所谓标准之美是虚无的之后,我们能否重新夺回对美的定义至关重要。美从来不应该是束缚女性的,它应该是一种更广大、更自由和灵动的感受。
《不婚社会:日本婚姻的未来走向》
[日]山田昌弘 著
韩涛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近年来,随着许多国家结婚人数的逐年减少,婚恋问题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邻国日本,结婚难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2015年的人口普查显示,30岁至34岁的未婚率,男性飙升至47.1%,女性则上升到34.6%。持续走高的未婚率,又带来少子化、单身寄生族等其他社会问题……日本社会学者山田昌弘在本书中谈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婚姻这种形式是否还有必要?婚姻对男性和女性有什么不同?“结婚难”为何而发生,又因何而加剧?个体的困境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实态?将来的婚姻会怎么样?……他从社会学角度道出婚姻的本质,基于扎实调查和详实数据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主张。阅读本书,不仅能启发读者对中国类似现象的察见与思考,又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看清婚姻、理解社会、谋划未来。
《新镀金时代》
[英]詹姆斯·克拉布特里 著
邢玮 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今日的印度拥有世界最大规模且结构年轻的人口、发达的科技、日益庞大的中产消费群体和逐日膨胀的乐观野心,然而在沸腾的表象之下隐现着不可持续的危机:商业巨头垄断着经济成果,被落下的普通人无力改变贫穷且无望的生活。政治与商业的共生曾促成印度的经济奇迹,一度作为发展润滑剂的腐败,现在却侵蚀着本已锈迹斑斑的国家机器和每个人的生活。身为资深财经记者与政策分析师,詹姆斯·克拉布特里在担任《金融时报》驻孟买分社社长的5年间,长期跟踪和独家采访众多政商要人,从世界上最昂贵住宅的空中露台到贫困村庄尘土飞扬的大规模政治集会,全方位呈现了一个处在转型风口浪尖的分裂社会,以及未来它对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