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热闻|和文物组CP、把玉佩做成棒棒糖!河南博物院文创爆火,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热闻区 2024-08-30 2258

这个夏天,博物馆游、研学游非常火爆,

随之也带火了花样繁多的文创产品。

古老的文物怎么与现代文创相融合?

近日,河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爆火网络。

把玉佩做成棒棒糖、3D打印复原镇馆之宝妇好鸮(xiāo)尊,

河南博物院文创团队可谓是铆足干劲。

早上九点一开馆,河南博物院就迎来了大波的客流,

进门之后,不少人第一件事儿不是看文物,

而是直奔一个特殊的展馆——文创馆。

眼前2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满满当当摆着各种类型的文创。

不仅有常见的文具、杯子,还有河南博物院独创的文物修复大师、考古盲盒等。

河南博物院文创团队文创师吴俊华在人群中来回穿梭,

耐心回答游客们的问题,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吴俊华表示,

最近博物院推出了文物修复大师系列,

能让用户在家体验修文物的感觉。

要适应新的需求,就得了解消费者的心理,

河南博物院这批新招来的文创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5岁。

他们铆着一股劲儿,就想设计出一些艺术性强且实用的新国潮IP,在互动中传播中国故事。

为还原文物出土时的质感,他们整个夏天泡在工厂里,和泥巴、调配方。

“我在和古老文物组CP,很有成就感。”河南博物院文创团队工作人员孙金凡说。

在这些年轻人的努力下,目前,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达2000多种。

这个夏天,日均销售达到20多万元,不少还远销到了国外,把中国故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网友评论,文化传承,需要更年轻的人才。

不仅河南博物院的文创团队推陈出新,

其他地方的博物院、博物馆也在“较劲”。

在西藏博物馆的文创销售区内,

展示着印有藏戏鼓纹样的棒棒糖、带有唐卡纹路的便笺盒、博物馆展品造型的冰箱贴……

以及三星堆博物馆的黄金面具金属胸针、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创意玩偶等等,

凭借时尚的设计及其承载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各地博物馆争相把文创店作为必选的“打卡地”。

可是,好的产品设计一定会带来高销量吗?

走访中,景区文创的从业者和研究者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景区必须思考怎样才能让消费者了解自己的产品。

如果消费者不能或者不愿关注产品,再好的设计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说。

这几年,河南博物院文创事业成绩频频亮眼,

考古盲盒、河南博物院借助平台优势,打造了专属文创品牌“豫来遇潮”。

2021年,河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销售额达4300万元。

“看到文创产品线上营销能反哺博物馆展览,我感到很欣慰。

文博场馆文创的经济效益是次要的,

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通过产品走近文物、认识历史、了解文化。”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公室主任宋华说。

也有游客表示,不少景区的文创产品类型趋同、品质参差不齐,“挑来挑去不知道买什么”。

陈少峰认为,对大型景区或者文博场馆而言,

以文化为基础打造品牌IP是做好文创的有效方法。

例如江西博物馆馆藏文物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的文创设计中,

设计团队抓住文物“虎背伏小鸟”这一特征,将这两个“反差萌”的形象IP化,

最终把“小鸟虎”设计成了江西省博物馆最受欢迎的IP之一。

江西省博物馆文创部主任李文瑾认为,打造自身IP,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产品同质化问题。

打造过程中,要避免简单堆砌和复制文化符号。

要打破自身局限,将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播种到广大消费者心中。

而对于规模较小、打造IP的基础较为薄弱的景区而言,

线下销售场景成为它们推广文创品牌的重要阵地。

“一个对当地文化较为陌生的消费者,在实体店会被激起更多购买欲。”

湖北宜昌屈原故里景区文创负责人王黎说,

如果消费者没有来过宜昌或者不了解屈原文化,线上消费是比较难实现的。

“大型景区的IP优势是一般景区难以复制的,

例如故宫的IP名声在外,产品也极其丰富,

消费者即使不去故宫,也愿意在线上购买故宫的文创产品。”

湖北宜昌屈原故里景区文创负责人王黎说。

泉州梧林传统村落景区的文创负责人也表示,

一个值得逛的文创商店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踏足,

符合景区特色的销售场景也更能让消费者链接景区记忆,

助推文创产品销售。

“人文价值、创意设计和使用价值是人们购买文创产品的主要动因。”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

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做好区域整合营销,把当地的景区资源整合起来,

组团打造区域文创品牌,通过城市或地区IP的打造弥补景区规模上的劣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崔可腾 综合央视新闻、CCTV13、@河南博物院、光明网等)

责任编辑:崔可腾

崔可腾

因为太个性,所以没签名。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