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儒苑青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薛琦:与泥为友,与陶相伴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4-12-03 322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汪泷

青陶,听起来似乎是个有些小众的名字。但如若说起古建筑金瓦红墙下的巨石青砖,相信多数人便觉得并不陌生。虽然如今在建筑行业已几乎难见青砖灰瓦,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薛琦却不想让这门“老手艺”失传,于是,他用传统烧制技艺创作出更加适合当代人生活的青陶制品,为这门“老手艺”寻到了“新出路”。

打造青陶工坊

传统技艺具象化

走进位于洸河路一栋写字楼内的儒苑青陶工作室,古色古香的格调,和淡淡的泥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是各式各样的青灰色的茶台、壶承。如果说周杰伦的歌词里传唱着“天青色等烟雨”,那么儒苑青陶那犹如“方块字”般的传统文化烙印,契合的恰到好处。

作为这座工坊的主人,薛琦仿佛每天都能从“犄角旮旯”里找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块壶承摆放的角度不够好,墙面悬挂的关于技艺的布画还差点美感……见到薛琦的时候,他仿佛在悉心照料自己的孩子一般,轻轻摆放着几块刚刚烧纸完成的干泡茶台。

“这几块是新产品,最近我正在构思,想要把更多与济宁有关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进来,创作一些独属于咱们济宁的文创产品。”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陶器烧制技艺(儒苑青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薛琦说,青陶最早成功出窑的时候,受制于技术的局限,他一直只制作“百家姓氏伴手礼”和两个系列。而随着近几年烧制技艺逐渐成熟、稳定之后,他创作出的壶承和茶台种类也越来越多,无论是纹饰还是文字,都融入了更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工作室,不仅看到了数十种青陶产品,就连展区之间用来间隔的挂画上面都介绍着“浸水”“闷青”“撵烟”等青陶烧制的传统核心技艺。薛琦说,他用了16年的时间,才终于把这些传统烧制技艺的细节琢磨透。

完成儿时执念

四处探寻古老技艺

在薛琦的记忆里,最早与青陶的交集来源于儿时村里的村民改造土坯房,因为要用到大量的砖头,村民们自发搭起了砖瓦窑来烧制青砖红瓦。“大概是80年代吧,当时周边的一些村子都有砖窑,村民们为了图快捷都普遍开始烧制红砖。”薛琦记得,自己村子里的砖窑是少有的还能烧制青砖的,青砖烧制难度大,但却异常坚硬。”彼时薛琦就知道了,原来那些历经千百年而屹立不倒的古建筑,都离不开这种看起来有些黑黢黢却又十分沉甸甸的家伙。

对传统烧制技艺的执念,大概就是那时埋藏于薛琦心底的。虽然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但毕业后为了生存,四处闯荡的他虽然很快积攒了较为可观的家底儿,但也与儿时的执念愈走愈远。


 “大概是2008年吧,在一次和大学室友闲聊的时候,突然问到要不要学学老手艺,建个柴窑烧点印模(又叫娃娃模)和青陶看看。”或许是儿时的执念,又或许是骨子里对艺术的追求,薛琦和大学室友杜雪军一拍即合,两人先后前往西安、洛阳、巩义等地探寻传统陶器烧制技艺。

在探寻的过程当中,年轻的他们也意识到了古老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于是我们跑到曲阜,找到了一位窑厂烧制青砖的‘老把式’,请他来济宁帮我们建了座窑,并传授给我们了许多传统烧制技艺。”说到这,薛琦颇有些感慨的说,真正动手烧制起来,才发现一块好青陶可没这么容易“请出”窑,“排潮孔开多大,窑内温度烧多高,‘老把式’一伸手探探烟囱的烟,再闻闻味儿就了然于心,咱跟着有样学样却还是做不好。”

品类愈加丰富

融入更多济宁元素

就这样,从08年开始,薛琦按照一年一窑的节奏进行烧制,七八年的时间里几乎耗尽了家底,只烧制成功了一窑青陶,却失败了足足9窑,“不是火候掌握不好,就是湿度掌握不好,有时候又有些心急,为了能尽快出窑,觉得提提温度、降降湿度也没问题,但开窑一看,几百块青陶全是断裂的。”

就在这种摸索的过程中,从几厘米的增减排潮孔的大小,到一滴一滴改变向窑堂里淋水的多少,薛琦终于掌握了从取土、晒土、浸水、和泥、制坯、小火排潮、大火烧制、撵烟、大小水闷青、精修打磨等足足二十三道工序。把古老的烧制技艺和青陶的含蓄之美逐步呈现出来,不仅表面愈加细腻温润,纹饰也镌刻的更加精美。烧制后的青陶“敲击如磬,断之无孔”。古代窑把头也常说:“没有雕不成的玉,只有烧不成陶”。可见传统的烧制技艺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

后来,他又尝试着描金,刻绘等新的表现形式,陆续创作出近百款内容不同的干泡台,壶承、杯承。早期推出的儒苑青陶“百家姓氏”伴手礼渐渐有了市场后,他又请来专家一起深挖百家姓的历史文化底蕴,整理收录了多达46万字的资料库,通过“科技+传统文化”的形式,让顾客可以一扫码就能了解到400家百家姓氏的历史渊源,从得姓始祖、历代名人、姓氏图腾、郡望堂号到人口数量和分布等相关史料,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儒苑青陶的文化价值。

 “过去,古法烧制的青砖主要用到建筑上面,而现如今,通过青陶等产品可以融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当中,让这些传统烧制技艺可以继续传承下去。”薛琦说,未来他不仅要在青陶上融入更多济宁的历史文化元素,还要尝试创作更多样的青陶作品,“我也在不断探索烧制技艺,希望可以更好的向前人学习,真正将历经千百年的烧制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