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海院拾遗传统手工社:在传承中创新,于实践里成长

中原源流 2024-12-12 4634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海院拾遗传统手工社团以传承传统手工艺为依托,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秉承着向海院学子宣传传统技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社团活动形式,通过手工技艺的学习,让更多青年学子关注传统技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通过开展校外研学、校园义卖等多种类型的活动丰富日常社团学习。

一、校外研学增技能

近日,为了提升社团成员的手工技能,海院拾遗传统手工社组织社团成员来到荣成市妇联创业孵化基地——小雅织趣手作工作室,跟随荣成市非遗钩编传承人于凡婷老师学习钩针技巧,本次活动共有来自不同专业的数十名同学参与,以青春的视角深入探寻钩针编织这一古老技艺的魅力。

活动伊始,于老师从手工编织的历史脉络讲起详细介绍了其起源、发展和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随后,于老师展示了一系列精美的编织作品,无论是复杂绚丽的传统图案还是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意作品,都展现了手工编织无限的可能性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在实践操作环节大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将一根根普通的线团变成了一件件富有个性的艺术品,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钩编技法,融入现代元素如流行的色彩搭配、时尚的造型设计等使传统编织工艺焕发出新的活力。有同学表示:“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编织的魅力,也让我认识到我们年轻人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通过创新让它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平台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参与活动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此类活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让非遗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钩编工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探索了更多可能性,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创新意识。

二、校园义卖展风采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传统手工艺文化,将社团的作用放大,社团组织了校园义卖、社团嘉年华等活动,将社团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现场进行手工制作,充分展现社团特色,通过精心布置的摊位,用社团成员制作的精美手工艺品,如编织的挂件、篆刻的印章等作为装饰,直观展示社团成果。安排成员现场演示传统手工技艺,像熟练地编织毛线、专注地篆刻印章,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手工的魅力。准备一些简单的手工材料,邀请过往同学参与体验,如教他们编织一个简易的手链或制作一个小书签,亲身体验带来的乐趣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安排专人负责讲解社团的日常活动内容以及加入社团的福利,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社团文化。还设置一些小奖品,赠送社团自制的手工艺品,同时设置一部分作品义卖,鼓励同学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社团摊位的照片或视频,扩大社团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同学加入社团,了解传统手工艺文化。通过活动,社团不仅提升了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让更多同学意识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参与文化传承的兴趣,为非遗文化在校园内的推广创造了良好氛围。

三、文化下乡促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本社团自2022年7月以来利用假期开展“文化润童心筑梦新征程”非遗文化进校园乡村振兴项目,该项目已运行两年之久。团队成员通过宣传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和乡村课堂,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非遗文化。团队分别前往山东德州夏津县、山东临沂沂南县、山东淄博罗村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效果良好,分别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学校等建立了联系,达成了长效发展机制。

为了提高社团成员的专业度,活动开展过程中会增加参观研学的部分,旨在让社员通过实地参观、体验和互动学习,深入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分别前往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德城建志剪纸艺术博物馆、夏津县大爱同行剪纸协会、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临沂沂州礼文创馆、山东理工大学陶琉工作坊、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等地学习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前往德州市夏津幼儿园、德州市甜水庄村小学、临沂市沂南县博雅幼儿园、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中心敬老院、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道口村幼儿园等学校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当地的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特色传统文化,提高孩子们的传承意识。

本社团的开展,让大学生担负起了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任务,同时安排大学生在获得的同时输出“传统文化”价值观,让非遗文化通过大学生传承到“小学生”,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提升了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以支教形式下沉幼儿园、小学进行非遗课程进校园,有效的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让大、小学生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亲身体会中华文化是如何的博大精深,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自身的学习去影响下一代学生,促进乡村小学、幼儿园的振兴与发展。今后,海院拾遗传统手工社将继续以非遗文化传承为核心,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提升成员综合素质,推动大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构建贡献更大的力量。

(通讯员:田鸽 孙玮 隋玉倩 王慧峰 于超臣)

壹点号中原源流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