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文彬 通讯员 张璐
在山东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惠民县姜楼镇正以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奏响一曲雄浑壮丽的时代赞歌。它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承载着往昔的记忆与荣光,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砥砺前行,如今已成功蜕变成为产业蓬勃、生态宜人、文化昌盛、治理高效的乡村振兴典范。
黄河治理 见证生态转变历程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以“黄河归故”为名,水淹没解放区,沿黄军民开启了治黄征程。1949年3月,山东黄河河务局搬至姜楼镇办公。波澜壮阔的山东人民治黄事业,正是自姜楼镇起步的。“骑着大白马,扎着武装带,挎着驳壳枪”,时任山东河务局副局长的钱正英奔走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这位新中国水利部第一位女部长,与江衍坤、田浮萍、张汝淮等新中国第一代治黄元勋带领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抢修满目疮痍的黄河大堤,战胜了大洪水,并举办了安澜庆祝大会。
在姜楼镇,沙窝赵村曾是风沙肆虐的重灾区,“无风三尺土,张口一嘴泥”“一年吃掉一张大土坯”的民谣,便是当年艰苦环境的生动写照。沙窝赵村的党员群众积极投身于治沙行动之中,挖沟修渠、改良土壤,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同时,充分利用沙土地的独特优势,探种植索西瓜等经济作物。如今,沙窝赵村已彻底摆脱了昔日的困境,实现了华丽转身,粮棉连年丰收,西瓜更是凭借其优良的品质畅销全国各地。沙窝赵村的赵大爷满怀感慨地说:“以前那风沙大得能把人给埋了,出门都成了难事。现在可不一样了,土地变得肥沃起来,庄稼长得郁郁葱葱,西瓜也成了咱村的致富宝贝,这都多亏了政府带着咱们一起干啊。”
绳网产业 书写传统升级篇章
姜楼镇作为全国绳网产业的重要发源地,其产业发展历程宛如一部精彩纷呈的奋斗传奇。早在清代光绪年间,姜楼人就熟练掌握了麻绳制作工艺,并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前,姜楼镇的党员群众积极筹措资金、学习技术、开拓市场,在1977年创办了姜楼绳网厂,姜楼绳网生产从分散的家庭作坊模式,向规模化、专业化的企业生产模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姜楼镇的绳网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村村乡乡绳车响、家家户户是工厂”成为当时的写照。1984年,姜楼化纤一、二、三厂相继创办,生产化纤、绳经和建筑安全网的年产量达9300吨;1987年,五四丙纶厂建立;1991年,安惠绳网厂凭借其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成功成为国家劳动部第一批定点生产厂家。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密目网、防护网、安全网等建筑用网在姜楼镇迅速发展,劳动防护用品逐渐在绳网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
进入21世纪,姜楼镇的绳网产业更是踏上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的发展快车道。2016年至2020年期间,滨州绳网产业集群服务中心、山东省特检院姜楼检验中心等一系列重点项目落地建成,为绳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便捷服务。同时,积极扶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市场拓展力度,全镇8900余名在外销售人员活跃在市场的最前沿,成为惠民绳网畅销欧美、中东、日韩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坚力量,成功将姜楼绳网的品牌推向了世界舞台。
姜楼镇党委书记李小涛表示:“我们始终将绳网产业视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持之以恒地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绳网产业集群。”
城镇建设 点亮智慧发展路径
2008年,姜楼镇新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正式展开。历经16年的精心规划与不懈努力,曾经的荒芜之地已成功蝶变为一座现代化新型城镇。2024年,姜楼镇持续优化城镇布局,全力保障高商高速、庆章高速、乐安黄河大桥引线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桥三高四站”的交通框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提升主干道、公园等路灯、灯箱120盏,新建商业街1.5万平,实施幼儿园、广场等路面改造提升1.3万平,便利了群众的生活与出行。
将“数字赋能”嵌入小城镇发展全过程,全力打造高效化、智能化的治理模式。布局5G网络镇域全覆盖,配套5G基站、数字监控等基础设备,打造“智慧姜楼”大数据研判平台,建立“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体系,建立从受理、分流、处置、反馈的全闭环流程化处置机制,让群众实现从“只跑一地”到“一次不跑”的转变。
乡村振兴 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姜楼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走出一条机制活、生态美、百姓富、镇域强的姜楼路径。建强组织堡垒,打造“红星工程”党建品牌,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全方位覆盖。其中,内审改革成果显著,获得了中央领导的高度批示。积极承接全市“种子工程”试点,精心打造全省首个入党积极分子管理体系;成立全市首个融合式镇级党校,扎实开展党员轮训、专题培训等活动,累计培训1260余人次,不断强化农村“头雁”队伍建设,为乡村发展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产业振兴成果丰硕,构建了现代化农业产业布局,划分出特色养殖、特色瓜果、屠宰加工三大农业片区。通过创新实施“跨村联建”模式,成功打造绳网产业共富示范村,村集体增收突破50万元。同时,积极筹措30万元资金,打井900余眼,有效解决了灌溉难题,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人才振兴活力满满,建成硕博之家,精心打造硕博士人才智库,已成功纳入在籍博士、硕士259名,并为185名本硕博发放助学金25万元。积极搭建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孵化中心,与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紧密合作,全力创建国家级人才项目,为乡村发展汇聚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生态振兴让乡村美如画卷,实施全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对人民公园、护城河进行了全方位提升,修建全县里程最长的农村“四好”公路10.8公里,启动城区污水处理综合体、雷石科技能源站等项目,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能源小镇,描绘出了乡村生态宜居的崭新画卷。
文化振兴让乡村文明蔚然成风,全市首家镇史馆、开放式灯塔书屋相继建成开放,举办全县首届农民“村晚”“村BA”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300余场。倾力打造乡村振兴赋能中心,构建群众开放式体验阵地,全面赋能乡村五大振兴,凝聚起了全镇上下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2025年,姜楼镇将以建成绳网新城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智慧仓储物流、智能劳保防护、绿色新能源三大产业,抓实科创引领三大举措,深入实施文化品质、乡村振兴、城市赋能、社会治理、民生福祉五大领域改革攻坚,持续擦亮“绳网之都·幸福姜楼”的亮丽名片,为建设现代化幸福美丽新惠民贡献姜楼力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