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柳泉录|山东理工大学离双一流有多远?

柳泉录 02-19 228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樊舒瑜

所有竞争,背后都是对资源配置和未来发展的博弈。高校竞争,自然也不例外。

985、211和“双一流”,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三个重要标签,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

事实上,经过近30年的沉淀,外界对985和211这两大中国高等教育的标志性工程都已不再陌生。相较而言,2017年首次推出的“双一流”高校计划,因为距今尚不满10年,其社会认知度较其985和211还有不小差距。

不过,这并不妨碍包括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在内的国内一众高校冲刺“双一流”的决心。

高校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此种情况下,作为目前唯一一所注册地位于淄博的省属高校,山东理工大学距离“双一流”究竟还有多远?

冲刺

根据前两轮惯例,第三轮“双一流”评选预计会在2027年进行。虽然距离第三轮评选时日尚早,但山东省属高校冲刺“双一流”的动作却已密集展开。

最新的冲刺者,是山东科技大学。

2月11日,山东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在济南召开。从参会看,这是一次极其重磅的会议:

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张海波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副秘书长刘斯杰主持会议。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参加会议。

与此同时,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应急厅、省能源局、省地矿局负责人,济南市、青岛市、泰安市负责人,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高校主要负责人,以及国内相关学科建设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约200人参加了会议。

概括官方通稿,张海波在讲话中阐述了几条核心意见和要求:其一,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历史底蕴深厚、学科体系完备、工科优势突出、创新实力强劲,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走在前、挑大梁。其二,学科建设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山东科技大学要坚定不移完成“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并且,要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双一流”建设之路。

其三,山东各“811”项目建设高校,要进一步对标建设标准,细化任务指标,明确具体措施,努力打造“冲一流”的比较优势、独有优势。

可以说,张海波的上述讲话,无不透露着山东省级层面支持山东科技大学冲刺“双一流”的坚定意志。

事实上,山东省级层面支持省属高校冲刺“双一流”的信号早已显现。

此前的2024年9月27日,山东农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暨山东现代农业高等教育共同体成立启动仪式就已在济南召开。时任山东省政府副省长邓云锋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这次会议上,邓云锋要求:

山东农业大学要锚定建设目标,全面梳理建设需求,主动对接相关单位,细化实化攻坚方案,狠抓各项任务落实,加快提升作物学学科的整体实力,确保率先实现省属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突破。

与此同时,李明还在会上介绍了《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山东农业大学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的重点内容。

而距离山东农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召开仅仅过了1个月,2024年10月29日,山东师范大学学科建设推进会亦在济南召开。在会上,时任山东省政府副省长邓云锋指出:

作为省属重点高校,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底蕴深厚,学科体系完备,发展基础扎实,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为冲刺第三轮“双一流”打下了坚实基础;山东师范大学要扛牢主体责任,锚定建设标准,集全校之力“冲一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发现,以上便是山东省级层面召开的仅有的三次面向省属高校的学科建设推进会。

尽管会议名称上,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推进会并未出现“一流”二字,但从省级官方的表态看,支持其冲刺“双一流”的态度非常明显。

条件

作为唯一一所注册地位于淄博的省属本科高校,山东理工大学明确了更高的发展目标。

山东理工大学的“十三五”发展目标是:以山东省“双一流”建设为牵引,打造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集聚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师资,建设具有山东理工大学特色的优势学科群,产出一批有重大贡献的科研创新成果,构建富有活力的大学治理体系,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2018年3月,在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山东理工大学提出要着重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便是“聚焦“双一流”建设,着力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

而2021年10月印发的《山东理工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则明确了“努力建成特色鲜明、优势学科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注意到,2021年8月,山东理工大学曾出台《优势学科强化建设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分别牵头的机械工程学科聚焦协同中心和农业工程学科聚焦协同中心,并提出:

到2025年,力争使机械工程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或达到国家一流学科水平,支持农业工程学科早日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或达到国家一流学科水平。

这是山东理工大学首次明确两大学科的“一流”目标。

而在2022年9月,山东理工大学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聚焦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学科基础上,发挥全校学科交叉优势,进一步再聚焦现代农业装备,聚力聚焦建设国家一流学科。

至此,山东理工大学冲刺一流学科的目标进一步扩大。

2020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与淄博市政府签约共建山东理工大学,支持其以“双一流”高校建设为引领,强化配套政策支持,推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上述表明,官方层面对山东理工大学未来发展也是积极支持。

那么,山东理工大学距离“双一流”究竟还有多远?

高校只有获省教育厅支持且被确定为本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来才有望冲刺全国双一流高校。也就是说,是否被确定为本省冲击“双一流”重点高校,决定着山东理工大学冲刺“双一流”的路程有多远,时间有多长。

2022年11月,山东在《关于深入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力争在第三轮“双一流”实现1—3所高校跨越式突破。

其中,“8”指的是目前山东3所部属“双一流”高校总计有8个一流学科,需要尽量保证不掉队,或者能够更进一步。第1个“1”,指3所部属“双一流”高校的10个优势学科;第2个“1”,指6所省属高校的10个潜力学科。

入围上述10个潜力学科的省属高校分别是: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

具体来看,这10个潜力学科又分为A类潜力学科和B类潜力学科。其中,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各有一个A类潜力学科;青岛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各有一个B类潜力学科。

A类潜力学科,是冲刺“双一流”的关键。

A类学科意味着高校的这个学科在国内处于前10%水平。根据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学获A-,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A-,山东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A-。

同时,参评“双一流”,高校还应具备三个条件,即拥有国家级大科研平台、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承担过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学校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是山东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

关键

省级财政支持对高校冲击“双一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财政资金的分配上,便可窥测被侧重支持的高校。

从山东省属高校经费预算来看,2024年,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分别为25.81亿元、23.08亿元和22.27亿元。山东理工大学则为18.57亿元。

不仅如此。

按照《山东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模达14.25亿元的2024年山东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金,也用在了支持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山东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3个A-学科建设和6个B+学科的建设上。

目光回到山东理工大学。其并未入列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高校名单,这也就意味着冲刺本轮“双一流”几无可能。

那么,山东理工大学未来怎样做才有望入列山东“811”项目高校名单,并获得冲刺“双一流”的进一步支持。

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政府共建的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最近几年,山东理工大学接连获得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教育信息化优秀单位……

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是衡量高校学科实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山东理工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学校一级博士点总量由4个增至7个,与济南大学并列全省第10名。

然而,尽管在某些层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山东理工大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发现,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山东理工大学有5个学科上榜。表现最佳的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均获评为B-,农业工程获评为C+,电气工程和应用经济学均被评为C。

而作为山东理工大学的王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近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山东科技大学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位列全国第69名,山东理工大学的该专业则位列第93名。

而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山东科技大学共有4个学科评为B级,5个学科评级为B-。

此外,据第三方机构“校友会”公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排名,山东理工大学位列第240名。此前一年,山东理工大学位列该榜单的全国第227位。而2021年则位列第166位,这也是其近五年来排名最靠前的一次。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高校竞争持续加剧的当前,山东理工大学的“掉队”不免令人唏嘘。

“掉队”背后,原因种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师资力量的问题。尽管山东理工大学在学科投入上做了很多努力,但与一些顶尖高校相比仍存在差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注意到,在2023年9月召开的人才工作调度会,胡兴禹就表示,人才工作是山东理工大学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开拓思维眼界,锚定争一流的目标,树立争一流的信念,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重视程度,加大人才工作力度,提高人才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匹配度。

同时,他还强调,学校、学院、部门管理者要有正确对待人才的态度,要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

而今年1月9日,山东理工大学召开2025年第一次人才工作推进会,对“稷下学者”特聘岗位申报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胡兴禹指出,学校制定出台《“稷下学者”特聘岗位实施办法(试行)》,就是要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激发干劲、突出贡献,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不断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着眼于现在,也要放眼于未来。对山东理工大学而言,一方面要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避免优秀人才流失,这是其当前的首要任务。

接下来,山东理工大学将如何实现自我的突破和超越?

责任编辑:曲惠莹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