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又见家长资源调查,“老毛病”为啥这么难治

洋葱快评 03-19 3208

近日,江苏盐城不少网友反映,盐城市红果果幼儿园发放调查表,收集学童的父母、爷爷奶奶的大量信息,包括家长的家庭产业、可以为幼儿园提供哪些教育资源等。对此,园方回应称是省级优质幼儿园复审需要,但这一说法被当地教育局否认。

近年来,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在入学填表时必须填写家长职业、职务、学历、家庭收入等,不少家长为此吐槽。

早在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通知强调,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然而,教育部的“非必要不采集”原则在实践中屡遭消解。据某亲子论坛调查,85%的家长遭遇过变相资源索取。有的幼儿园把家长分成“资源型”“普通型”,有的学校根据家委会名单调整教师配置,有的幼儿园甚至直接给家长发合作意向书,条款写得比婚介所还详细。

这些行为至少触碰了三条红线:侵犯隐私、强制摊派、制造歧视。这一现象暴露出教育治理的深层矛盾,折射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结构性困境。当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需要比拼家长的社会资本,当教育机构的评级晋升依赖家长资源供给,教育公平便沦为空中楼阁。而这一现象背后,既有教育评价体系对硬件资源的过度倾斜,也暴露了部分教育机构将市场化思维凌驾于教育规律之上的功利取向。

维护教育公平,守护办园办学的清朗空间,要提高违规违法成本。应根据侵犯隐私、强制摊派、制造歧视的相关法律条文,让校方或园方付出违法代价,让学校不敢从家长手中索取资源。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信息采集范围作出刚性约束,将家长职务、收入等敏感信息纳入禁止采集的红线。同时,建立畅通的监督反馈渠道,让每个家长都能成为教育公平的守护者,让学校不能从家长手中索取资源。

另外,要重构教育评价体系,弱化硬件资源在评级考核中的权重,注重教育过程的公平性与普惠性。要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通过教师轮岗、集团化办学等机制打破优质资源的垄断格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土壤中自然生长,让学校不必从家长手中索取资源。

教育的真谛在于点亮每个生命的独特光芒,而非丈量家长的社会资本厚度。只有当学校回归育人初心,当教育评价摆脱资源依赖,当每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教育阳光,那些精心设计的侵害教育公平的隐形围栏才会真正消失。

(作者 丁慎毅)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责任编辑:王学钧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