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在第23届济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佳绩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3-20 1125

3月8日,第23届济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圆满收官,济宁学院附属中学代表队取得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其中,刘家赫,王俊程,李一帆、李一鸣、韩安琪(集体)等同学的三个项目被推荐参加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为部署好今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充分发挥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的优势,以科创实践为平台,用科技辅导员做护航,通过组织校级推选、辅导市级初评、指导现场答辩等环节,为学子搭建了广阔的科创舞台。

学校赋能:打造“硬核”科创实践平台

为更好培育产出更多科创项目,该校构建了课程奠基、社团练兵、竞赛突破的“三级孵化”培养体系,并利用设施先进的创客实验室集群,全天向学生开放,教师轮值指导,确保技术难题“随时解决”。

本次校级推选中,共收到17项高水平项目,经评选推荐5项个人项目、2项集体项目参加市赛。

教师护航:跨学科协作精准发力

在市级比赛备赛中,学校教务处统筹安排,马清华、庄严、杨晨晨、杨尧文等老师组成指导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为学生提供“靶向式”支持。

在人文赋能方面,马清华老师化身“语言导师”,逐句推敲答辩讲稿,指导学生用凝练生动的语言传递科技温度。她强调,“技术是骨架,表达是灵魂,要让评委听见思考的深度。”

在技术攻坚方面,孙武、庄严、杨晨晨、杨尧文等物理老师聚焦项目核心技术,带领学生深入研讨传感器灵敏度优化、机械传动效率提升等难题。

在数字支撑方面,黄成刚老师凭借信息技术专长,指导学生搭建模型演示场景,并优化PPT动态交互设计。黄老师笑称,“我们要用‘科技美学’打动评委的眼睛。”

备赛期间,师生团队放弃休息时间,在实验室反复调试设备、模拟答辩。布展当天,老师们抵达赛场,与学生一同调整展位角度、测试设备稳定性,甚至亲手协助固定展板螺丝,用行动诠释“并肩作战”的师生情谊。

硕果绽放:市赛舞台彰显责任担当

在市级现场展示、答辩环节中,王俊程同学的“智能养老院”以“科技温暖夕阳”为核心理念,通过智能监护、情感交互等模块,为解决老龄化社会痛点提供方案;刘家赫同学的“可折叠智能除雪车棚”则创新采用仿生结构设计,融合物联网感知技术,可实现雪量自动监测与车棚形态智能切换;李一帆、李一鸣、韩安琪团队的“可编程远程控制智能化开关系统”响应国家零碳排放的战略,设计了一套风电互补+储能电池的系统,将各种设备通过传感器接入AI人工智能功能,可在APP上监测和控制,实现楼宇的绿色智能化管理。

上述3项作品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与社会价值洞察,从100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评委组特别点赞,“附中学子既有仰望星空的创新魄力,更有脚踏实地的民生关怀。”

冲刺省赛:精益求精再攀高峰

目前,济宁学院附属中学获奖团队已进入省赛准备阶段,参赛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已开启“自主优化模式”。

“从校赛到市赛,我们迭代了13版设计方案,实验室的灯光记录着每个突破的瞬间。”王俊程同学感慨道。刘家赫同学也是信心满满,“老师教会我们‘用工程思维解民生难题’,这次优化让作品真正从‘实验室样品’走向了‘现实解决方案’。”


(通讯员 杨晨晨 邱海涛)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