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通讯员 孔凡震
一块煤炭如何由“黑”转“绿”?山东恒信集团年产50万吨乙醇项目,给出了一个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可行方案。
这是全球第二大煤制乙醇项目,每年可产出无水乙醇50万吨。项目由山东恒信集团子公司——山东恒信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相关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开发。
项目采用世界首创的DMTE技术,以“焦炉煤气制甲醇+甲醇制乙醇”的产业链模式,将煤炭资源转化效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这一项目不仅延伸了化工产业的价值链,更以绿色低碳为核心,展现了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创新路径,为行业树立了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从甲醇到乙醇的绿色转化
位于邹城经济开发区的山东恒信集团,广阔厂区里,一座座高耸林立的巨型工业装置引人注目。这就是总投资30.9亿元的山东恒信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乙醇项目。
走进宽敞明亮的中控室,监控屏幕和控制台整齐排列,显示着生产线的各项数据和实时图像。“这套装置今年1月20日实现全流程贯通,产出合格乙醇。”山东恒信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金刚说。目前乙醇整体生产负荷正在稳步提升,整体运行状况良好,各工艺装置运行稳定,为后续满负荷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重要化工原料和能源化学品,乙醇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而且是被广泛认可的环保清洁燃料。“我国乙醇市场需求巨大,但产能严重不足。传统乙醇生产工艺主要依靠粮食发酵,涉及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问题,并不适合大范围推广。基于国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为煤制乙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张金刚介绍,该项目采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发的DMTE技术,进一步拉长了企业产业链条,实现煤炭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煤是如何变成乙醇的?张金刚介绍,该项目以焦炉煤气、水煤气、甲醇作为原料,通过甲醇合成二甲醚,二甲醚羰基化生成乙酸甲酯,乙酸甲酯加氢生产等工艺,最终提纯得到乙醇产品。
“煤制乙醇在三个方面优势明显。”在张金刚看来,一是生产成本低,将甲醇、一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乙醇,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原料来源广,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面积广、煤种齐全,可为乙醇合成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三是社会效益显著,与传统的生物乙醇相比,该技术每年可节省150万吨粮食,同时将甲醇的附加值提升60%以上,契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项目正式投产后,将成为山东省内唯一一家采用此项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甲醇制乙醇的生产基地,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13.5亿元,加快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迈进。
煤基产业链的高效延伸
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
山东恒信集团作为区域龙头企业,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已开展上百项技术改造,并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持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做大做强“煤化工延链”文章,推动企业在高端化工、清洁能源、新材料三条产业赛道加快发展。
庞大的产业链条,使得一块煤炭可以转变成60多种高端化工、清洁能源、新材料产品,可降解材料、清洁燃料、汽车灯饰、氨纶服饰等背后都有煤炭的身影。该企业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乙醇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市场潜力巨大。”山东恒信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芸介绍,生产出的乙醇作为基础原料广泛应用到锂电池电解液等新能源领域,还可以继续向下游延伸,合成乙苯、苯乙烯等高附加值产品,应用于塑料、橡胶、纤维等领域,开辟出新的产业链条。不仅如此,项目中的氢气纯化项目每年可满负荷供应大量高纯度氢气,以此为契机与氢能重卡制造商等下游用户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氢能源运输的闭环场景,不仅有助于推动氢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减少碳排放,还能为企业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年产50万吨乙醇项目,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碳减排、碳回收、碳转化等前沿技术 ‘抢滩’攻关。同时,储备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中试项目,如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合成气生物转化制备清洁燃料、生物质粉煤耦合气化等,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芸表示,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恒信新能源将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优势,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形成千亿级化工产业板块。通过与周边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绿色化工特色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