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技能山东”擘画人才新图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齐鲁实践与突破

技能山东 昨天14:01

通讯员 刘海鹏 张延体 马海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

山东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技能山东”建设目标,以服务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持续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技能支撑。

强化政策引领

推动队伍建设“量质齐升”

健全制度保障。2023年10月,人社部与山东省政府签署共建“技能山东”框架协议,支持山东率先打造全国技能人才集聚新高地。以此为契机,我省创新出台一揽子政策举措,推动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落实,构建起“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全链条政策体系。同步深化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2025-2027),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评价认证+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模式,构建起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发挥头雁效应。聚焦重大国家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大力实施“技能兴鲁”百万工匠培育行动,高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年度新增人数实现“四连增”。截至目前,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突破460万人,其中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技能人才70人、全国技术能手771人、齐鲁首席技师2398人、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199人、山东省技术能手4528人,高技能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形成梯次衔接、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锻造技能大军。2024年全省新增技能人才69.1万人,总量达到1582万人,规模与增速持续领跑全国。技工教育发展成效显著,现有技工院校221所、在校生45万人,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第二位,形成企业技能人才的“蓄水池”。

完善培养体系

破解“源头供给”难题

发展技工教育。一是提质扩容增效。基本形成以技师学院为主要培养层次,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合理布局、梯次发展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开设989个“订单班”“冠名班”,4.4万余名学生在“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践场景中锤炼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二是推动工学一体。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和以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融通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融通合一为目标的培养方式。我省分别有37所、51所、73所院校承担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改革任务,遴选推荐35个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质课堂。三是紧扣市场脉搏。发挥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对接市场灵敏度高的优势,将学校专业设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鼓励学校聚焦“十强产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布局,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四是探索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技能筑梦行动,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文章,支持技工院校服务山东企业海外发展需要,构建“校随企出”培养模式。山东四方技师学院与赞比亚德元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赞比亚双德学院,累计招生1000余人;济南市技师学院选派学生参与“青年国际实习交流计划”,开辟技工院校学生国际实习交流新通道,是全国首批赴新加坡实习的青年学生;潍坊市技师学院以专业出海为纽带,开展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改革。

拓宽培训思路。一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聚焦绿色低碳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领域,广泛开展齐鲁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促进职业技能培训链与产业链接轨。探索“企业列单、机构接单、政府买单”的项目化培训模式,针对中央驻鲁企业、省属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各市重点产业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二是分类服务重点群体。全力推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依托社区微业等开设社区夜校、村居夜课等技能培训课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精准锁定农民工就业新机遇。着力实施青年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围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及民生服务保障等新职业新业态,开展应用技能类培训,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助力提升新职业新业态技能培训,优化培训方式,助力快递、外卖、网约车等从业人员提升技能水平,加大无人机驾驶员、直播销售员、数字标注师等新职业培训力度,引导更多人员掌握新的就业技能。三是打造创业培育生态。着力打造政策、师资、项目、活动等要素链动融合的创业培训赋能体系,引领创业花开齐鲁大地。创业培训在山东实施20年以来,累计培训330余万人次,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不断显现。

强化平台载体。一是打造高水平培训基地。依托技工院校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6个,依托企业院校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4个、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180个,为技术传承与创新提供实践平台。二是建设优质院校专业集群。立足山东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省级优质专业(群)54个,技工教育特色名校、优质校28个,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和特色院校,强化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三是创新集团化发展模式。遴选16家省级重点技工教育集团(联盟),通过校企协同、资源整合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院校+产业+企业”的协同发展生态,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技能人才成长平台体系。

强化激励保障

构建技能成才“生态圈”

改革评价制度。一是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深入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鼓励企业按照“能力为本、科学评价、效果导向、岗位使用”原则,自主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目前,全省累计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超过500名,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塑强多元评价体系。纵向深挖企业自主评价潜力,横向创新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支持潍坊、青岛、德州等地先行先试,2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取得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立体规划社会化评价布局,聚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孵化培育优质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实现评价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培育特色技能品牌。率先在全国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社会化改革试点,培育“鲁滋鲁味·鲁艺鲁品”专项职业能力品牌,以专项职业能力“微技能”,促进技能人才“稳就业”,服务特色产业“大发展”。改革以来,全省累计备案263家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超2万人次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剪纸”和“鲁绣制作”入选国家级地方精品特色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四是完善职业标准体系。以新业态培育、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持续加大新职业信息征集、职业标准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开发力度。开发“公路收费及监控员”等多个国家职业标准,备案“石榴树栽培”等49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师”“民宿管家”2个新职业被纳入2022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五是强化质量保障根基。加强评价机构备案全周期管理,建强考评人员、督导人员两支专业化队伍,完善“培养—选聘—使用”全流程管理,推动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创新使用制度。一是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岗位管理体系,鼓励高技能人才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革新攻关项目,组建“技师+工程师”团队。建设高技能领军人才信息库,纳入全省高层次人才库管理,面向行业共性工艺革新等问题建立领题攻关机制。二是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鼓励企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高薪。三是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引领示范作用。以泰山产业技能领军人才为引领,加大齐鲁首席技师选拔力度,遴选“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深化“齐鲁工匠”建设工程,培育“鲁班首席工匠”“齐鲁大工匠”“齐鲁工匠”。

健全激励制度。一是完善荣誉激励体系。将高技能人才纳入省政府特殊津贴申报范围,建立技能人才“垂直攀登+横向贯通”发展通道,实现职业资格报考一视同仁。二是创新职称评审机制。开辟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打破人才发展“天花板”。三是优化服务保障措施。建立休假疗养制度,为1034位高技能人才发放“山东惠才卡”,配套29项专属服务,涵盖住房保障、子女教育、职称评聘等关键领域,全面提升人才获得感。

擦亮竞赛品牌。一是构建多级竞赛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带动作用,构筑以世赛和国赛为引领,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为骨干,各市和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的竞赛格局。二是打响“技能兴鲁”品牌效应。年均举办省级“技能兴鲁”职业技能竞赛超百场次,吸引数百万名技能人才以技会友、切磋技能、提升水平。三是建设综合赛事平台。每两年举办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对标世赛国赛,打造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我省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汽车技术和管道制暖2个项目的金牌,实现了我国在这两个项目上的金牌“零的突破”。举办首届黄河流域职业技能大赛暨“技能中国行2024”系列活动,有效推动了黄河流域技能人才工作交流互鉴、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下一步,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将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加快推进“技能山东”建设,持续深化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技能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田园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