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中流砥柱越“三门峡”

青未了 07-02 2171

文|刘永加

三门峡天险位于黄河中游豫、陕、晋三省的交界处。黄河过潼关,东流进入三门峡,即西自峡口东至今渑池南村这段峡谷,长达65.4公里。三门峡谷,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水分成三股,分别称“人门”“鬼门”“神门”,故称“三门峡”。下面有一砥柱正对三门,河水夺门而出,直冲砥柱,然后分流包柱而过,称为“中流砥柱”。所以,三门峡一线是黄河漕运最关键的通道,这里两岸山峰陡峭,险滩暗流遍布。

三门峡原貌(资料片)

漕运必经之路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自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那时漕船在经过三门峡时,往往会出现覆没,损失很大。当地流传着一首描述船过三门峡惊险场面的歌谣:“提起五户滩,人鬼都胆寒;要想通过它,除非活神仙;黄河三门峡,河床窄又险……水浑藏礁石,浪高扑九天;后浪推前浪,浪花泛白烟;流速高又猛,滚滚到回山;闯过白浪渡,汹涌奔吊滩;千万好水手,个个旋涡眠。”

黄河漕运最早在《战国策·魏策》中就有体现。那时,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统辖地区主要在黄河以南,乃逐鹿中原的交战要冲,许多粮食也需要通过黄河漕运来解决。秦汉时期,盛产粮食的富饶地区除关中外,大部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据《十七史商榷·诸仓》载:“秦都关中,故于敖置仓,以为溯河入渭之地。”秦代漕运,除满足都城咸阳的粮食供应外,也供给边疆驻扎军队所需粮秣。

此后几百年间,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和魏晋相继定都洛阳,这些朝代的财政经济来源,主要仰赖黄河中下游流域和江淮一带盛产粮食的经济富庶地区。大量的漕粮溯黄河西运关中,或经洛河运至洛阳,三门峡成为漕运必经之路。正因为三门峡的险要,历代都加大了对三门峡的治理疏通和管理力度,围绕三门峡设置了一系列漕运管理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在中央设置“都水使者”管理漕运外,在地方采取了在重要地段设置官员进行管理的办法,尤其是在三门峡设置了专门的漕官,对三门峡的治理起到了督促和保障作用。

到了唐代,保证黄河漕运的畅通更为紧要,在管理机构上进行了改革。唐先天二年(713),为加强对漕运的调度组织,唐玄宗任命陕州刺史李杰充任陕州水陆运使,开启了漕运有专使的先河,此后,陕州刺史兼任水陆转运使的制度,维持了上百年的时间。

北宋为加强漕运管理,在漕运线上设置发漕两处。宋太祖还专门设立三门白波发运司,对黄河三门峡漕运进行专项管理。白波即河清县,是白波发运使司的驻地。三门白波发运使始设置于太平兴国五年(980),一直沿袭到北宋末年。其机构最初称为发运务,后改为发运司,长官称为“三门白波黄渭汴河水路发运使”。发运使之下设有三门、白波判官,各以朝官一人充当,其下还设有催促纲二人,以京朝官三班充任。此外,还有“提举三门辇运”的官职。

凿镌砥柱

有了专门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三门峡的治理有条不紊地展开。

在秦代治理的基础上,西汉初期,黄河漕运在经过三门峡时仍需克服重重困难,虽然想尽办法治理但并不理想,造成黄河漕运时断时续。

汉大臣刘敬向汉高祖刘邦提出了“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的建议,开始进行河渭漕运建设,每年从关东运来大批漕粮供给关中,最高时达到600万石。这些漕船上溯三门峡谷,虽有修治的拉纤栈道,但因航行极其艰险,漕船时常发生倾覆,损失很大,漕运量不能满足需求。

到了西汉成帝时,冶铁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为大型的开山凿石工程提供了条件,加之对三门峡天险有了深入了解和前期的整治基础,所以开始实施凿镌砥柱的巨大工程,这也是西汉历史上唯一一次对黄河砥柱的治理工程,就是著名的“杨焉凿镌砥柱”。据《汉书·沟洫志》载:“鸿嘉四年,杨焉言:‘从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镌广之。’上从其言,使焉镌之。镌之裁没水中,不能去,而令水益湍怒,为害甚于故。”此次疏浚三门峡航道的工程虽然还不完善,但毕竟开启了古代对三门峡河道开凿治理的新方式。

黄河古栈道遗迹

东汉末年,朝廷开始组织在三门峡天险周边的山石上开凿栈道,以便纤夫助力漕船顺利通过三门峡天险。到魏晋时期,三门峡以东的黄河栈道得到了进一步修治。据《水经注》载:“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寇慈,帅工五千人,岁常修治,以平河阻。晋泰始三年正月,武帝遣监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帅众五千余人,修治河滩。”经过长时间的修凿,绵延在“人门”左岸长达600多米的栈道,已经基本完成。

到了隋代,一改前朝单一修筑栈道或开凿三门的方式,开始采用修栈道、疏河道、开新河、建仓储和水陆联运的综合治理方式。

隋开皇十五年(595),隋文帝下令“诏凿底柱”,据《隋书·高祖纪》载:“六月戊子,诏凿底柱。”主要做法是,在底柱两岸的山崖上开凿栈道,以便利船夫牵挽漕船逆流闯过三门天险。

唐高宗以后,京师长安的物资需求大增,陆运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自显庆元年(656)起,又开始大力修凿三门栈道工程。就在这一年,苑西监褚郎曾率领6000人在三门凿山架险,但因“水涨引舟”,没有成功。

尽快开凿三门山栈道,打通三门天险对漕运的阻碍,成为当时保证漕运畅通的首要任务。唐代著名工匠、官至将作大匠的杨务廉在魏晋隋代的基础上修凿“三门山栈道”。据唐《朝野佥载》记载:杨务廉在开凿三门栈道时,采用“凿山烧石岩”或“烧石沃醯”法,先用大火攻石,再在火烧石上浇醋,促使大石软化或炸裂,便于凿出栈道,这种开凿技术事半功倍,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今天在黄河两岸的山崖上,还依稀可见隋唐时代开凿的古栈道遗迹。

漕运改革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侍中裴耀卿负责改革漕运,他采取缩短陆运的办法,把由洛至陕三百里的陆运改进为在三门峡北岸凿山开路十八里,实行水陆接转。据《新唐书·食货志》载:“三门东置集津仓,西置盐仓,凿山十八里以陆运”,使“漕舟输其东仓,而陆运以输西仓,复以舟漕,以避三门之水险”。这种“转搬法”替代了过去的漕运法,三门峡漕运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据记载,此法实行之后的3年时间,转运入关中的粮食多达700万石,运输费用也节省了30万缗,成效显著。

黄河古栈道遗迹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陕郡太守李齐物为提高漕运效率,在三门峡的“人门”左岸挖掘了一条人工运河,使漕船由三门峡河口直达渭口到长安,从而避开三门天险对漕运的影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元新河”。

开元新河开通后效率大幅提升,溯河西运的货船,不再从三门峡东的集津仓卸转陆运,而是从河阴仓,径直通过三门峡的开元新河,直达渭口的永丰仓。这样一来,货船通过三门天险可避开激流,航行也比较安全,使溯河西运的漕粮显著增多。

“安史之乱”之后,三门峡栈道也遭到严重破坏,黄河漕运几乎停滞。但漕运是大唐的生命线,平定叛乱后,唐朝廷立刻委任素有经验的刘晏全权负责漕运,推出了漕运新举措:一是恢复裴耀卿时期分段转运的旧法,并对三门栈道进行修整;二是对漕运船只进行改良,众所周知三门峡一段水流湍急,一般船只无法通过,刘晏就在扬州制造可以直达三门峡的专用船2000艘,每船载重千斛,“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上三门,‘号上门填阙船’,米斗减钱九十”。这些举措使因战乱停摆的漕运事业再次繁盛起来,这样每年运至关中的漕粮恢复到110万石,缓解了关中财政紧张的局面。

北宋建都汴京后,东南地区的租调已不必通过黄河漕运抵达关中,但三门峡漕运仍很繁荣。因为宋代的都城东移,反过来关中地区漕粮又需要通过三门峡漕运抵达京师开封。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凡水运……陕西诸州菽、粟自黄河三门峡沿流入汴,亦至京师。”朝廷自然很重视对三门峡的整治,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开展过一次“疏凿三门”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宋仁宗时,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又需要从关东输送大量粮草以供应西北军饷,黄河漕运再次繁忙,宋朝廷仍然不能忽视咽喉要道三门峡,不惜巨资对三门峡漕运栈道进行开凿和修整。

明清以后,三门峡漕运随着京城转移、大运河漕运的兴起,地位也在下降,但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秦汉时期黄河漕运开始以来,三门峡一直居险要之地,围绕三门峡天险的治理工程也一直贯穿黄河漕运的全过程。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