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中国海大史宏达:深耕海洋能技术,为国家能源战略注蓝色动力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03 231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阿凤

7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三场举行,以“厚植创新沃土,勇攀科技高峰”为主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宏达作为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得者代表,分享了其团队在海洋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成果。

史宏达自2008年起带领团队投身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究,十余年来亲历我国海洋能技术从实验室研究迈向工程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团队聚焦波浪能高效捕获与稳定转换等国际前沿,突破“宽谱俘能、高效转换、稳定供电”等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出适应我国海况的系列化波浪能原型装置,为辽阔海域就地取能开辟了自主创新路径。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团队在海岛渔村、科研平台等建立多样化应用场景,已有数十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应用其成果,加速了波浪能商业化进程。相关技术服务于海上通信、海岛民生等领域,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4亿元,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史宏达本人领衔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团队3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

谈及关键突破,史宏达重点介绍了为偏远海岛供电的技术成果。针对远离大陆海岛供电难题,团队提出“海能海用、就地取能、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理念,2012年在青岛斋堂岛启动北方首个海洋能示范基地建设。2014年1月15日,团队在恶劣海况下成功投放自主研发的“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解决了传统设备“小浪不发电、大浪易损坏”的瓶颈。

以此为基础,团队建成我国首座600kW海洋能多能互补独立电站,满足斋堂岛300多户居民部分生活用电及海水养殖能源需求。目前,史宏达正带领团队在该海域建设“海洋能海上综合测试场”,打造国家级实海况测试平台。他坦言,在“无人区”拓荒,既需颠覆性创新勇气,更要有成果转化的韧劲。

史宏达表示,未来波浪能技术将向大型规模化与小型专精化发展,支撑远海岛礁供电、深海养殖等场景,保障海洋浮标等设备供电,还可与风能、太阳能耦合提升能效。“看到技术转化为照亮海岛的灯光、守护海疆的能源,就是团队坚守的最大动力。”他说,团队将继续深耕,为国家能源事业和山东科技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袁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