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
7月9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行分组对话会——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来自中国、俄罗斯、韩国、叙利亚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分别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以思想交锋碰撞智慧火花,阐述齐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现场更是抛出“假如孔子还活着,会接受AI吗”的问题,风趣幽默的思想碰撞间,掀起儒家文化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思辨。
“和合共生”滋养齐鲁文化
“泱泱中华有自己的古典时代和古典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古代时代,这一时代的礼乐文明便是中华古典文明。中华古典文明的中心在东方海岱地区的鲁国和齐国。”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王钧林表示,鲁国和齐国先后守望着中华古典文明的巅峰之光。
王钧林认为,鲁国是春秋时期中国礼乐文化的中心,是唯一作有颂诗、《鲁颂》与《商颂》《周颂》并行的诸侯国,是唯一有传世《春秋》编年史的诸侯国,是中华经典文本的编纂中心和最初的诠释中心。“鲁文化创立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鲁文化向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齐文化的特点是无与伦比的开放性。”王钧林补充说,齐国政治注重改革,经济领域中农业、渔业、商业等多种形式并重,尤其还开创了稷下学宫,广开言路、唯才是用,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变革、创新,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参考。
齐鲁文化是一个“和合共生”的文化系统。枣庄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周海玲表示,无论是儒家主张的“君子和而不同”,还是齐国稷下学宫内部各学派的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在此碰撞交融,开创思想共存的制度化典范。“同时,齐鲁文化中的‘义利之辨’,为破解全球信任危机提供了路径指引,提醒要以公义约束私利,以长远利益超越短期利益,最终实现‘义利并举’,构建公平的全球合作机制。”周海玲说。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郑治文则以《尚书》阐述孔子的思想起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孔子位于这段文明史的中段,而《尚书》是孔子之前思想史的源泉,为研究儒家文明起源提供了经典文本。”郑治文说,《尚书》中的“天视自我民视”“敬天保民”等思想,为后期儒家思想的德治、民本奠定基础。
和而不同地运用AI技术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席卷全球,既带来产业升级、个性化服务和创新业态等空前机遇,也面临数据安全、伦理困境和能源消耗等严峻挑战。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态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汉伊理认为,要以礼为纲。
“当前AI范式过度强调计算优化,儒家礼仪框架能够重构AI为道德养成中介。通过刻意延缓AI交互以培养元认知能力,培养AI对‘敬’与‘义’的判别力,建立AI和而不同的集体同步机制,有利于建立规范化的人工智能伦理,使其成为古今文明的桥梁。”
针对儒家文化与人工智能的碰撞交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方旭东提出问题,假如孔子还活着,他会接受AI吗?就此,与会专家们展开深入讨论,精彩观点层出不穷。
“我认为孔子会接受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但一定是在‘道’的控制之下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新春说,孔子的‘道’是天道、圣人之道,是人为序的大道,讲究为我所用、服务于人,而非被技术支配。
济南市委党校讲师康泽宇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君子不器是儒家文化核心价值之一,准确呼应了‘人机关系重构’‘工具理性批判’等热点问题。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道’重于‘器’,主张君子应以求‘道’,而不应贪恋或迷失于‘器’,拒绝人的异化。”康泽宇认为,孔子会接受AI,但一定会遵循“道高于器”的价值序列,并将人文关怀和仁爱之心注入人工智能的算法规则之中,并打造透明、公正的责任体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一定会接受AI的。不仅因为孔子好学,还因为儒家的现实关切。”汉伊理说,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要求人们广泛参与社会。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下最热点的领域,孔子一定会积极参与其中。但孔子不会简单的接受AI的想法,听从AI的指令,而是注入仁、礼思想,找到适合我们的路。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