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7月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医药文化论坛在济宁曲阜举办。论坛以“和的追求·中医之美”为主题,中外中医药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共探中医药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
紧扣时代脉搏
阐释中医智慧
“中医药文化论坛选址尼山举办,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国医大师、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王新陆认为,中医学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作为孔子诞生地与儒家文化发源地,尼山承载着儒家文化“仁爱”思想的核心理念,既是中医学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一体相融的证据。
作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论坛自2021年设立以来,已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成果、开展中医药对话的重要平台。与本次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的”主题相呼应,本次中医药文化论坛以“和的追求·中医之美”为主题,设置“天人合一·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智慧”“守中致和·中医药文化与中华现代文明构建”“和而不同・中医药文化的全球对话与跨界创新”等分议题,聚焦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医治疗肿瘤的核心思想,就是让患者带瘤生存,希望患者有好的生活质量、长的生存时间。”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岱翰说,中医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智慧,核心在于揭示人与自然、人体自身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遵循共同的规律而相互影响。这一思想在肿瘤治疗中体现为“以人为本、人瘤共存”。通过“辨证论治”实时调整,既不强求“彻底消灭肿瘤”,也不纵容邪气蔓延,而是在扶正与祛邪间寻找平衡点,力求让患者在顺应自身状态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带瘤生存、提高生活质量,这正是“天人合一”中“和而不同”智慧在医学领域的生动体现。
中药智慧的根脉深植于“法天则地、调和平衡”的古老哲学。在主旨演讲现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杜冠华以《中药智慧的现代认识与发展》为题,结合数十年药物研究经历,将传统中药智慧与现代科研实践深度融合,分享了独到见解。他认为,从《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到当代药物研发的“系统调节”,中医药始终遵循着“天人合一”的逻辑——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也不是对现代科技的盲目追随,而是以科学为桥,实现“人、药、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传承中的创新,恰是东方哲学智慧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证明。
坚守文化根脉
推动跨界创新
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药材贸易,到近代中西医的碰撞融合,中外医学交流始终是人类文明互鉴的重要话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生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余新忠认为,中医药文化既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也是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他表示,中医在发展历程中,早期曾持续吸纳印度、阿拉伯医学成果,而能屹立于现代官方医疗体系,更是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借鉴现代西方文明的结果。“从中医的演进轨迹中,足以见证文明互鉴对文化生命力的滋养作用。”
作为巴西中医教育的开拓者,巴西中医学院院长海金斯介绍了自己在巴西推广中医的实践经历。2025年初,他在山东中医药大学获得中医针灸博士学位,成为巴西首位中医针灸博士。“中医不仅是对疾病的诊治,更是一种整体观念,从阴阳五行到气血经络,这些概念不仅指引着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海金斯说,中医的核心在于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它强调阴阳平衡、天人合一,这些理念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能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带来帮助。
他希望,中医的国际化不应仅停留在技术推广层面,而应与中华文化的传播紧密结合。“中医不仅是一种医疗体系,更是一种哲学,推广中医意味着推广中华文化,让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古老医学背后的智慧。”
“儒家文化主张‘和而不同’,中医秉持‘以和为贵’,二者精神内核高度契合。”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王振国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的全球传播既要坚守文化根脉,又需推动跨界创新——无论是医学、科技、文化还是教育领域的多元融合,都将为中医药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