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AI繁荣背后的阴影

央视网 07-10 2246

地震中小孩被埋的图片原是由AI生成,“顶流明星在澳门赌博输了10亿”是有人为了博取流量用AI生成的假消息,玻璃突然坠落导致行人从高空栈桥坠向深渊的视频由AI伪造……当AI发展如火如荼、赋能千行百业,成为我们工作与生活新“搭子”的时候,硬币的另一面,是技术被滥用带来的风险暗流。语音伪造、图像合成、对话捏造,AI造假愈演愈烈,频频误导认知,侵犯肖像权、隐私权,侵蚀社会信任的基石。

重症就要下猛药。中央网信办近日披露了整治AI技术滥用工作进展:第一阶段累计处置违规小程序、应用程序、智能体等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违规信息96万余条,处置账号3700余个。

为何有这么多问题产品和账号?一个基本背景是,AI大大降低了造假的门槛,即使是没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普通用户,也能轻松利用这些工具伪造信息,成为一些人获取流量、价值变现的利器。

同时,AI技术升级换代较快,造假手段不断翻新,打击、识别技术也需要持续跟进,这是“道”与“魔”之间的较量。我们不能幻想着一劳永逸、速战速决,打击AI造假,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遏制住AI造假势头,还网络清朗空间,需要我们用魔法打败魔法,以技术进步对抗技术滥用。这其中,平台的责任巨大,要当好“守门员”,而不是以“技术中立”为由,对违法违规信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了事就把锅远远甩出去。

监管也要拿出实招、硬招,对AI造假、传播谣言等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震慑力,切实破解违法成本低而维权成本高的老难题。还要加强制度建设,把握新态势、增强前瞻性,作出更多针对性的安排。譬如,《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应及时跟踪实施效果,把制度的篱笆扎得更紧更牢。

未来已来,AI是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进行弯道超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阻碍技术创新,也不能放任自流让技术沦为违法犯罪的工具。唯有紧跟技术的步伐,调整好治理的步子,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才能在享受AI红利的同时,守住社会信任与安全底线AI更好地造福人类。

(央视网)

责任编辑:帅为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