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赟
7月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金融文化论坛启幕,这是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设金融文化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
洒潘江、倾陆海,真知灼见响彻圣城。论坛上,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做了主旨演讲,并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
他表示,“此次金融文化论坛作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分论坛之一,选址在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众多专家学者齐聚尼山,共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理论观点,交流了思想,凝聚了共识,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注入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生动实践。”
汲取千年文脉精髓,彰显现代金融理念
“此次金融文化论坛可谓‘生逢其时’。”胡金焱表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作出了“五要五不”精准概括,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理念,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发展规律深度融合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从内涵上看,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以文化为灵魂,重视价值观、行为规范等 “软实力” 对金融发展的作用,在践行方面,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也有着明确的要求,为新时代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与科学指南,对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通过金融教育工作,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
胡金焱在谈到青岛大学及他所在的教育行业在培育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方面所做的有益实践和探索时,更是心得满满。
“作为高校党委书记,我也是教育部金融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文化的重要论述,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前不久,我参加了全国高校金融专业‘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教学交流培训会,并在大会上做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构建的历史呼应》的交流分享,”胡金焱表示,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五要五不”,“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现代金融伦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构建的深远影响。这也是我在本次金融文化论坛上交流的核心内容。”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关键也在培养人。
对于青岛大学目前的金融人才培养,胡金焱谈到,青岛大学作为一所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与金融相关的学科专业发展迅速。目前,拥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金融学等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硕士学位类型,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金融人才。
胡金焱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特别提到,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学校与青岛金融监管局联合主办了《青岛清廉金融文化读本》发布会,共建了青岛市首个清廉金融文化教育基地,共同举办了一系列清廉金融文化进高校活动,帮助有志走向金融从业生涯的青年学子系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我校专家学者围绕红色金融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与高校育人体系创新等方面开展了学术研讨,为新时代金融人才培养注入红色基因。”
“五要五不”实践要求,对现代金融发展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作出了“五要五不”的科学阐释,对新时期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为中国现代金融发展提供文化价值根基。从性质上来讲,强调了金融的服务属性。”胡金焱认为,“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等要求,旗帜鲜明地反对“唯利是图”的金融异化倾向,强调金融的人民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属性,确保中国现代金融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人民需求的正确轨道上高质量发展。从根源上来讲,注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等要求,深刻融入了中华文化“重信守诺”“经世致用”“稳健务实”等优秀基因,为现代金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传统文化支撑。
胡金焱提到的第二点是为现代金融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五要五不”强调“稳健审慎”“依法合规”“诚实守信”,培育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合规意识、底线意识,从思想源头上遏制违规操作、欺诈失信等行为,构筑起了防范风险的第一道,也是最根本的防线。“五要五不”中的“不急功近利”,引导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树立长期主义发展观,关注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从行为动机上避免为短期利益积累长期风险。
为现代金融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这是胡金焱提到的第三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独特优势。这不仅为金融强国建设注入文化自信,更在与西方金融模式竞争中凸显中国道路的可持续性和伦理高度,提升国际话语权。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所蕴含的 “诚实守信”“稳健审慎”“义利统一”等核心价值,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唯资本逐利导向 的金融发展范式。中国金融文化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追求可持续增长”等理念,以及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监管等领域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应对这些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
金融系统如何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要紧扣“五要五不”核心要求,长期实践、久久为功,才能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成效。
对于金融系统如何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落到实处,胡金焱谈了四点建议。
第一,筑牢思想根基,明确文化建设的核心方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为本”“义利兼顾”“稳健守正”等金融智慧,结合革命文化中“金融为民”的红色基因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守正创新”的时代特质,让“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文化内核深入人心,成为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
第二,完善制度保障,让文化建设有章可循。将金融文化建设要求纳入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在机构准入、业务审批、风险评级等环节设置文化评价指标,推动金融机构将文化建设写入制度章程,形成“文化育人、制度管人”的双重约束。
第三,聚焦实践创新,推动文化与业务深度融合。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彰显文化担当,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开发“专精特新贷”“碳中和基金”等特色产品,把“国之大者”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金融服务。
第四,培育生态环境,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合力。加强金融文化宣传普及,搭建金融文化交流平台,向公众解读“理性投资”“远离非法集资”等文化理念,营造健康的金融消费文化,让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成为社会共识。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