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鲁韵光影寻脉 青春赋能传承

鹏鹏 07-31 2842

7月16日,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鲁韵光影·青春寻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济宁市汶上县,以党建为纽带、公益为载体、非遗为内核、影像为语言,展开一场沉浸式文化调研与创作实践,为汶上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在汶上县创业大厦,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党委与汶上县文化和旅游局党总支举行党建共建联建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志愿服务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探索 “高校+地方”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模式,推动高校教学研力量与地方文化资源双向赋能,助力汶上文化传承和文旅发展。

签约仪式后,实践团迅速将“书面上的合作”转化为“行动里的实效”。他们在坝口社区和图书馆开设 “非遗里的儒学”公益课堂:在剪纸区域,孩子们巧手翻飞,《论语》经典场景“跃然纸上”;漆扇制作区,传统漆艺与儒学语录相结合;在AI动画区,,孩子们亲手制作动画短片,古老传说借数字技术“重生”,使传统文化以更潮、更酷的方式传播。“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有趣!”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感慨。这些活动让儒家思想从“书本理论”变为“可触可感的体验”,在百姓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

当日,实践团探访了汶上县省级非遗传承人,为传统技艺构建“数字档案”。在一处泥塑技艺工作坊,传承人用泥土创作“上九礼”系列作品。实践团架起摄像机记录了从揉泥、塑形到精修的创作细节。除了视频记录,学生们还通过访谈、拍照和拍摄步骤视频等方式,整理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资料,形成 “可听可视可触” 的活态数据库。“这些资料不仅能帮我们留住手艺,更能让年轻人透过屏幕,看懂非遗背后的文化根脉。”传承人坦言。

      随后,实践团来到南旺遗址探寻。这里是京杭运河漕运的关键枢纽,保留着“水脊行舟”的水利奇迹——古代工匠以“水柜”调节水位,让漕船突破地形限制畅行南北。实践团成员扛着设备在遗址内拍摄,记录下斑驳的水工设施、曾经的漕运码头以及砖石的风化痕迹和周围的草木生长状态。他们还收集了与遗址遗址背后的故事,希望通过镜头展现运河文化的历史和智慧。

(馆长讲述运河历史) 

(志愿者认真学习) 

(运河遗址) 

(志愿者与博物馆合影)

在汶上民俗文化馆(鲁西南地区最大的民俗馆),学生们如同踏入时光胶囊,看到了靠墙摆放的老农具、带有使用痕迹的旧纺车和传统服饰等物品。实践团围绕儒家文化相关的元素展开观察,从当地的婚丧礼俗、年节祭祀中寻找传统礼仪的影子,从农家器具中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实践团成员表示,他们希望能让汶上的这些文化地标被更多人了解,并用年轻人的视角讲述这里的文化故事。此次拍摄的短视频和相关素材,让南旺遗址漕运遗韵、民俗文化馆等地方不仅仅是静态“打卡点”,而是能与游客对话的“活教材”,助力汶上文旅发展。

这次汶上之行,从双方的党建共建到对非遗技艺的记录,再到相关文化内容的创作,既是一次文化探索,也是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未来,青春力量将继续深耕文化传承,书写更多传承新篇。

(光影传媒全体队员合照)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