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鲁北大地上,乐陵这座浸润着红色基因、弥漫着枣香气息的城市,正以独特路径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2025 年7月24日,作为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 “小数点” 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我随团队响应 “三下乡” 号召,为探索乐陵 “红色基因、枣香产业、数智引擎” 三链耦合的乡村振兴路径,来到了这座兼具红色记忆与枣乡底蕴的城市。
踏入乐陵,仿佛踏入一幅交织着热血与香甜的画卷。冀鲁边区革命旧址的砖瓦间,红色印记在指尖发烫,那是烽火岁月留下的精神火种;千年枣林里,每一颗金丝小枣都裹着时光的蜜意,田敬义爷爷三代守树的故事,让产业传承有了滚烫的温度;丁坞镇的数智微光中,非遗“跑玩意”借科技绽放新彩,客货邮示范园的智能脉络里,跳动着乡村振兴的创新脉搏。在这里,红色基因的根脉、枣乡产业的肌理与数智引擎的动能相互缠绕,奏响一曲传统与现代共鸣、历史与未来和鸣的振兴乐章,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枣乡新生的动人故事。
赤魂赓续:于传承中凝萃振兴伟力
置身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泛黄的史料、斑驳的武器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站在英雄纪念碑前,我们敬献花束、庄严宣誓,冀鲁边精神中“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内核,与乐陵枣农世代坚守的韧劲奇妙共鸣。
在铁营镇中心学校的课堂上,当我们将常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伤员的故事,与田敬义爷爷三代守护枣树的坚守结合讲述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顿悟:红色传承不该是冰冷的史料,而应是融入家乡土壤的生动叙事。社区宣讲中,居民们主动分享家中长辈的革命故事,那种自发参与的热情,让我们看到文化认同正在转化为振兴共识。原来,当红色基因与乡土记忆相遇,便能激活乡村振兴最深沉的精神动力。
图为实践成员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记录场景。徐晨瑗 摄
枣乡薪传:于坚守中勃发千年生机
中华枣博园里,千年古枣树枝繁叶茂,见证着乐陵金丝小枣从野生果树到“铁杆庄稼”的蜕变。“小枣是全部,一生不辜负。”这是田敬义在日记本扉页写的一句话。三代人的守树故事,让我们读懂了小枣产业不只是经济作物,更是刻在血脉里的文化符号。
走访调味品博物馆时,我们发现小枣已从鲜果延伸出枣酱、枣醋等200多种产品;客货邮示范园的冷链物流,让这颗“小红果”能新鲜送达各地。但调研也显示,仍有30%的受访者不了解本地枣文化。这提醒着我们:产业振兴既要守住“老祖宗的手艺”,更要讲好新时代的枣乡故事,让千年枣业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队员在示范园区对田敬义进行访谈场景。 徐晨瑗 摄
数智焕彩:于创新中开辟振兴路径
丁坞镇的非遗“跑玩意”曾面临失传困境,我们在“跑玩意”的尝试中,认真揣摩它的动作含义,切身感受这项传统节目的艺术魅力。用视频记录的相关内容竟被央视报道,一位老艺人激动地说:“没想到老祖宗传下的玩意儿,能借新科技火遍全国!”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数智技术的魔力。
在客货邮融合示范园,智能调度平台让乡村物流成本降低30%;泰山体育集团的智能生产线,将传统体育器材升级为“会说话的健康管家”。这些场景生动地向我们证明:数智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能让老产业“焕新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的利器。当科技与传统碰撞,乡村振兴便有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
图为实践成员在丁坞镇学习“跑玩意”后与演员们合影场景。 李秀颖 摄
红墙映枣影,步履记乐陵
走在乐陵的田埂上,指尖划过老枣树粗糙的树皮,仿佛触到了三代人掌心的温度;站在冀鲁边区革命旧址的屋檐下,风里都带着未曾褪色的赤诚;看着丁坞镇的数智设备运转起来,才懂创新不是抽象的词,是能让老手艺走得更远的力量。
这些天,我们不再是课堂里的学生,而是蹲在枣园里听田爷爷讲种植经的记录者,是在社区中和同学们聊红色故事的宣讲人,是围着数智平台问东问西的学习者。突然明白:原来乡村振兴从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枣农额头的汗,是纪念馆里泛黄的照片,是年轻人眼里闪的光。
回校的车开了,手里还攥着田爷爷给的金丝小枣,甜得扎实。这趟路教会我的,比任何课本都鲜活——所谓成长,就是把远方的故事变成心里的惦念,把看到的问题变成想扛的责任。乐陵的风会记得,我们曾在这里,用青春的脚步,丈量过振兴的模样。(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李欣仪)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