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一村一策,沂水县崔家峪镇党建引领解锁乡村振兴“金钥匙”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21:5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通讯员 王鹏 刘鑫 李佳琳

行走在沂水县崔家峪镇的小道上,山河俊秀,满目皆绿,生态美景如画;现代农业,特色发展,产业蓬勃兴旺,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

近年来,沂水县崔家峪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以“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为核心思路,引导各村党组织立足资源禀赋,精准施策、分类破题,通过建强战斗堡垒、创新发展模式、激活党员动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活力。

工业筑基:党建领航“强村公司”激活发展新动能

“轰隆隆——”在沂水强村地质勘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生产勘探钻机需要的零件。车间外,刚完成调试的钻机正等待装车,即将发往探矿项目现场。

“之前在家闲着没事干,现在在强村公司干活就能挣钱,离家还近,可方便了。”强村公司的工人刘大强说。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崔家峪镇党委“党建+产业”的深度谋划。2025年,镇党委针对本地地质勘探产业“散而不强”的痛点,整合分散资源,成立沂水强村地质勘探有限公司,探索“企业+村集体+个体经营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开展配件生产、钻机销售、工程承揽、劳务服务等业务。“我们把镇内外的勘探设备、技术工人、工程信息全部整合起来,实现业务回引、税收回流,形成规模效应。”磨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德敬介绍,公司统一接单、垫资、维权,解决了个体经营户“接单难、回款慢、抗风险弱”的痛点。

“以前咱镇里的地质勘探个体户不少,但都是‘各自为战’,接工程缺资金、回款没保障,根本成不了气候。”在公司办公室里,磨峪村村民王建军翻着刚到手的工资单,喜上眉梢,“现在好了,强村公司把大家拧成了‘一股绳’,我跟着公司干,上个月光工程款分成就拿了1.2万元,比自己单干时翻了一倍!”

据测算,该公司预计年营收可达1700余万元,能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80余万元,带动个体经营户人均年增收70余万元。同时,公司还为村民提供4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工资超8000元,通过“培训+就业”直通车,让不少村民从“打零工”变成了“技术工”。

“村集体以资金入股,不仅能拿到保底6%的收益,还能参与年度利润分红;要是帮公司介绍工程、组织施工,还能额外拿工程利润分成。”杨德敬说,目前该模式已带动东虎崖村、北梨园村等6个试点村年增收20余万元,真正让“强村公司”成为党建引领下的“共富平台”。“下一步我们要把试点经验在全镇推广,让更多村集体和村民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农业固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粮袋子”变“钱袋子”

“这仓库里的麦子,都是今年刚收的新粮,颗粒饱满,再过阵子就能卖个好价钱!”走进北梨园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储粮库,看着储粮库里的粮食,崔家峪镇常庄管理区书记魏知凯脸上满是欣慰。

改变源于2022年北梨园村党支部的一次会议。北梨园村地处平原,土地平整但地块零散,过去不少土地因“种着不划算”被撂荒。针对“土地撂荒、村民增收难”问题,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党员干部带头签订土地流转协议,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整合零散撂荒土地330亩,购置旋耕、播种、收割一体化农机,还自筹110万元建起2000平方米的储粮库,实现从耕种到收储的全流程机械化。

62岁的李学军,是村里的种粮老把式,合作社成立时,也是第一批跟着党员流转土地的村民,流转了自家5亩地。“以前种地全靠人力,面朝黄土背朝天忙一年,也就够全家糊口。现在把地交给合作社,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我不仅能拿租金,还能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能赚3万多!”李学军的话,道出了不少社员的心声。

“以前地块碎成‘豆腐块’,一亩地光人工成本就得200元;现在连片种植,机械化作业每亩成本降了150元,产量却提高了20%。”崔家峪镇常庄管理区书记魏知凯算了一笔账,三年来,合作社累计盈利120万元,为182户社员分红43万元,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昔日的荒田变成了“高产田”,零散农户变成了“合作社股东”。

如今,合作社的种植版图还在不断拓展。“今年除了小麦、玉米,我们还试种了30亩黄芩,要是效益好,明年我们就在保证小麦、玉米基本盘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让‘粮袋子’稳稳当当变成‘钱袋子’,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魏知凯说。

渔业添彩:党建赋能“鱼菜共生”,奏响生态致富曲

“哗啦——”在沂水县源泉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室外鱼池边,上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成军拿着网兜一捞而起,数十尾色彩艳丽的观赏鱼跃出水面,鳞片在阳光下折射出璀璨光芒。“这些漂亮的观赏鱼,马上要发往河南,每尾能卖40到60元,比普通鱼利润高了好几倍!”

作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源泉渔业从成立之初就把“党建引领、生态发展”刻在骨子里。合作社采用“村集体+村民”的持股模式:村集体占股92%,63户村民投资80万元占股8%,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我们采用的是‘鱼菜共生’模式,养鱼的水经过微生物分解,变成蔬菜的养料;蔬菜吸收养分后,又把水净化回流给鱼,一水两用、鱼菜双收。”刘成军介绍,这套生态养殖模式,既解决了传统养鱼的水质污染问题,又让蔬菜实现“无土栽培、零化肥”,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合作社的发展,紧扣季节规律精准布局。“冬天在室内给鲈鱼育肥,清明后就把它们挪到室外鱼塘,趁着暑热加速生长,9月长到1.2斤/尾时上市,单这一项就能创收130余万元。”刘成军笑着说。目前,合作社一亩半大棚年均产出3.6万斤鱼、1.2万斤菜,利润率超30%;3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年均增收2万多元,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为了让产业更稳、村民更富,今年合作社开启了“跨界”合作,与诸葛镇苗氏金鱼“结对子”,联合开展观赏鱼养殖,养殖的6万尾鱼苗预计5个月出栏,预计营收可实现140余万元。

党建领航聚合力,乡村振兴谱新篇

乡村振兴,党建是引领,产业是根基,增收是关键。近年来,崔家峪镇把村集体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始终坚持“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通过“资产利用、资源整合、人才激活”,形成“1+1+1>3”的发展合力。资产资源丰富的村,盘活闲置厂房、整合零散土地,推动高效利用;传统农业村,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特色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优势不足的村,党支部搭建“人才回引”平台,鼓励各类人才投身特色养殖、乡村电商等领域,让人才带动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全镇已培育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2家、强村公司2家、共富车间5个,全镇12个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其中4个村超50万元,1个村超100万元。”崔家峪镇党委书记薛彦鹏的话语中,满是对崔家峪镇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期待,“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产业’融合模式,把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带动群众致富、村集体增收的发展优势,做强现有优势产业,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真正让村集体‘强’起来、村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

责任编辑:主余凤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