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打造具有利津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 昨天18:01

9月18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5年农民丰收节总体安排和筹办情况新闻发布会,东营市利津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炳岭就利津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回答记者提问。

据悉,近年来,利津县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在产业链延伸、盐碱地开发利用、农产品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出实招,聚力打造具有利津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瞄定链式发展,激活产业提质增效“新活力”。利津县坚持沿链布局项目、以链集聚要素、靠链发力成势,形成了“1+4”农业全产业链格局。坚持“上下延链”。聚焦滩羊前后端同时发力,实施胚胎工厂、老旧养殖小区改造等上下游项目,构建起“育繁推”一体化布局、“养加销”一条龙发展格局。大童牧业建成屠宰生产线扩规升级项目,年屠宰规模达到130万只,是山东省唯一鲜羊进入北京农贸市场的企业,年供应肉羊20.79万只、占北京市场份额的10.1%。坚持“有链强链”。对特色果蔬等现有产业链开展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提升。建成凯盛浩丰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采用荷兰文洛式智能温室和先进数控技术,是全国首例完全采用地源热泵采暖制冷的项目,本生产季“一颗大”番茄预计年产量达2000吨、产值收益近6000万元。坚持“缺链补链”。依托雅士享等县内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内培外引行动,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建成东宠生物科技高端宠物食品项目,以县内屠宰企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原料,以周边企业工业余热为能源,年生产烘焙粮规模位列全省第3。

依托盐碱特色,挖掘种植业发展“新潜能”。利津县抢抓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机遇,实施40536亩盐碱地改造提升项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以地适种”。通过“暗管+深沟”排水排盐、深松深翻打破不透水层、滴灌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措施,盐碱地节水60%、节肥30%,盐分从5‰下降到2‰,亩均效益提升达20%,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起来。坚持“以种适地”。突出抓好“引种、选种、繁种”三大环节,自主培育黄河三角洲首个耐盐碱玉米新品种—东玉5号。在中度盐碱地种植菊芋、马铃薯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引入科豆35等耐盐品种,其中,“济粱4号”高粱在2‰-6‰盐碱地上亩产达413公斤,“齐黄34”大豆在3‰盐碱地亩产达329.7公斤。

注重品牌培育,提升农业产品“新效能”。利津县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培育形成一批“黄河口”品牌,黄河口滩羊、汀罗羊肚菌等8大特色农产品相继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占全市的57%。“津浩牌利津鲈鱼”成功纳入“2024年第三批农耕产品记忆索引名录”。利津县临河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甜瓜和西瓜2个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善地科技藜麦米、黑芝麻丸、高粱米等11种谷物加工品通过有机产品认定。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好品山东”上海农产品推介会、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北京推介会等系列展会,擦亮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大众新闻记者 李小凡)

责任编辑:杜美萱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