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处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一场场冒热气的理论宣讲,一个个暖民心的文明实践活动……近年来,河口区多措并举,持续深化拓展文明实践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推动文明实践从“运动式”向“陪伴式”转变,使文明实践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阵地触角不断延伸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河口街道河阳社区居民蒋玉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早上切磋棋艺,中午体验书法课程,晚上练练舞蹈,我们老年人读书、娱乐、运动都不用走远,真是方便啊!”——这生动诠释了河口区以文明实践赋能民生幸福的实践成果。
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按照“统筹、整合、下沉、共享”工作思路,河口区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域覆盖的基础上,推进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重点打造河口街道河盛社区、河阳社区,六合街道崇文社区、河安社区、御园社区五个样板社区,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推出建立区直部门单位,推出3大类40余项优质文化资源目录清单,构建“公益+低偿+商业”三位一体运营体系,引入东营市舒欣堂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知新教育机构等19家市场主体,开设幼儿教育、书法、钢琴、绘画、舞蹈等涵盖老中青幼全年段30余种课程,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服务。
如今,这些文明实践阵地已成为激活基层活力、凝聚群众力量的重要载体。
理论宣讲声入人心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看看中央给咱们老百姓送来哪些好政策。”在河口区,一场场理论宣讲既是党员“微党课”,又是群众“大课堂”。
近年来,河口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板凳课堂”等阵地,聚社区、进地头、坐炕头,听诉求、解难题,庭院会、板凳会、田间会,让党的好声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飞入千家万户。为构建“人人能讲、处处可讲”的宣讲格局,河口区充分挖掘调动各类阵地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建立理论宣讲人才库,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专兼结合的290余支宣讲队伍。来自各行各业的老兵、工人、教师、道德模范、技术能手、基层群众等1100余名宣讲员,组成了基层宣讲的骨干力量。他们既是“政策翻译官”,又是“群众贴心人”。他们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既讲河口区推进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也讲基层涌现的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真正做到“党员群众需要什么就宣讲什么”,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建设文明乡村、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移风易俗培育新风

文明乡风既美在景,更美在心。
“您知道移风易俗中‘婚事新办’提倡的做法有哪些吗?请谈一谈您对这些倡议的看法吧。”新户镇镜湖新村“村晚”现场,主持人围绕婚丧嫁娶简办等知识开展有奖竞答为亮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了村民对移风易俗的理解。
一场表演,几句乡音,书写了“小舞台”传播“大文明”的生动实践,也对河口区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实走深的生动写照。
文明润城乡,新风拂万家。近年来,河口区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以阵地为载体、项目为抓手、活动为纽带,引导培育乡土文艺能人,创作编排本土特色的系列文艺节目,通过“文艺搭台,移风易俗唱戏”的创新模式深入乡村、社区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文艺演出活动,全面铺开移风易俗系列宣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倡导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截至目前,已经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300余场次,惠及群众8000余人次。
如今的河口,正将文明新风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文明实践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绘就出一幅“文明浸润城乡,幸福触手可及”的生动画卷。(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 通讯员 王长贝)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