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张中
10月31日,在山东大学第二十届全国重点中学校长论坛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变革学与教》的主旨报告。他围绕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颠覆性影响,系统阐述了学习、课程、教学的重构路径,深入剖析教师角色转型方向,为科技与教育融合新模式提供了实践指引。
 
 
焦建利指出,人工智能正重塑千行百业,从武汉“萝卜快跑”到酒店服务机器人,职场生态的改变正倒逼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多所高校停招多个本科专业的案例,印证了高校应对人才需求变化、调整培养模式的主动作为,而人工智能也正在让教育个性化落到实处。
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焦建利介绍,其“文本生成文本”功能可快速完成教案、专著等各类文字工作,甚至能通过“books-by-ai”等平台几秒内生成多语言、多主题书籍,部分内容质量已超出常人能力范围。此外,人工智能还能生成图像、音乐、视频等多元内容,他以自身通过软件输入英文单词生成情歌为例,直观展现了技术对传统技能学习的突破。
焦建利聚焦教育重构展开介绍。在学习重构方面,他提出需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回归对话、互动、创造的本真学习形态,教会学生与人工智能开展主动式、深入式对话学习。在课程重构方面,人类知识生产已从专家生成(PGC)、用户生成(UGC)迈入人工智能生成(AIGC)新时代,相关平台可根据需求实时生成课程模块与内容,形成三者相映生辉的课程供给侧新格局。在教学重构方面,“三师课堂”“无教师讲授课堂”等新模式涌现,英国大卫·盖姆学院的个性化学习项目、广东东莞黄草朗小学的人机协同教学案例,实现了从满堂灌教学向教师和机器人分工协作式教学的转变。
焦建利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教师的知识霸权地位不复存在,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生学习的“领航员”与“诊疗师”,单纯讲授式教学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他总结人工智能对教育的五大冲击:人类与AI机器人联合教学成常态、教师创造力与生产力大幅增强、语言障碍快速消除、主动学习与AI辅助学习愈发重要、学习回归本真且课堂走向多元。
焦建利以丰富的案例、数据和实践经验,清晰呈现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与实践路径,引发与会校长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思考,同时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参考。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