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菏泽市创伤医院跨夜守护流浪汉,“洗脸识亲” 续写生命温情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2:54

通讯员 李宁宁

“要是没遇上你们,俺们这家人恐怕就真散了……” 近日,一面绣着 “医术精湛医德高,精心护理暖人心” 的鲜红锦旗,被患者家属紧紧捧在手中,递到菏泽市创伤医院(市六院)医护人员面前。家属攥着医护的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红,眼眶里的热泪止不住地滚落 —— 这面沉甸甸的锦旗背后,藏着一段跨越 36 小时的生死守护,一场温暖全城的 “寻亲接力”。

 11 月 3 日凌晨 2 点,急诊室的急救灯骤然亮起。一名左股骨干骨折的流浪汉被紧急送医,灰褐色的污垢裹满全身,刺鼻的异味隔着口罩都能清晰闻到,他蜷缩在推床上,嘴里发出含混不清的呻吟,精神障碍让他无法说出半句完整的话。此前,交警队、派出所的民警已抱着他的照片跑遍了周边社区,反复尝试面部识别,却始终查不到任何身份信息。

 “先救人!开通绿色通道!” 菏泽市创伤医院(市六院)创伤骨科值班医生沈运收的话音刚落,护士庞倩已端着治疗盘快步上前。考虑到患者的特殊情况,若安置在普通病房,既可能影响其他病友休息,也不利于随时照看,庞倩特意将紧邻护士站的抢救室收拾出来—— 这里成了流浪汉的 “临时家”。

那个夜晚,庞倩的脚步就没停过。患者因疼痛和意识模糊反复嚎闹,她每隔十分钟就会进去查看一次,轻轻拍着他的肩膀柔声安抚:“别怕,我们在呢。” 患者无法自主如厕,她便蹲在床边,忍着刺鼻的异味,细致地为他清理污物、更换干净的病号服,指尖被冻得发红也浑然不觉。天快亮时,庞倩想起患者大概率没吃过东西,特意跑到医院门口的早餐店,买来温热的小米粥和肉包子,一勺一勺喂进他嘴里。看着患者狼吞虎咽的模样,她笑着抹去额头的汗珠,全然忘了自己已熬了一整夜

清晨 8 点,护士长李宁宁交接完工作,第一时间赶到抢救室。她蹲在床边,握着患者冰冷的手,一遍遍地轻声询问:“家里人在哪呀?我们帮你找回家的路。” 可回应她的,只有断断续续的呢喃。为了不放弃任何希望,李宁宁立刻拨通 110,对着电话详细描述患者的特征,又拿着手机蹲在床边,耐心地调整角度,拍下患者的面部照片发给民警。遗憾的是,东城派出所的面部识别系统,还是没能从模糊的污垢中捕捉到有效信息。

即便如此,医院上下没有一人松懈。中午时分,患者需要排便,值班医生张修文、李彦恰好路过病房,两人二话不说上前帮忙—— 张修文半蹲在床边稳住患者身体,李彦则拿着温水和湿巾,细致地为患者擦拭干净。这一幕被病房外的病友看在眼里,有人忍不住感慨:“这俩医生一点架子都没有,对流浪汉都这么上心!”

医院领导的牵挂,更是为这场守护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党委书记田桂荣在得知情况后,当即叮嘱:“不管有没有家属,先把病治好!食宿、照料都要安排到位,不能让他受一点委屈!” 反复强调手术安全与护理细节;社工部李华更是成了“专职寻亲人”,抱着患者的资料跑遍了交警队、社区居委会,甚至联系了公益寻亲组织,只为早日帮患者找到家人;安排医院食堂特意调整了送餐时间,每天准时将温热的饭菜送到病房,确保患者能按时吃饭。

11 月 4 日上午,经过一系列检查,主任姚树银带领医生团队确定:下午为患者进行左股骨粗隆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新的难题来了 —— 患者全身覆盖着厚厚的污垢,若不彻底清洁,不仅会增加手术感染风险,还可能污染手术室。“我来!” 姚树银主任拿起温水盆,值班护士郭东平立刻递上毛巾,两人一人扶着患者,一人仔细擦拭,从额头到脚尖,每一处污垢都被耐心清理。病房外,不少病友捂着鼻子远远观望,可看着医护人员专注的神情,纷纷放下了手,眼里满是敬佩,有人还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手术前 1 小时,李宁宁再次来到病房。看着患者脸上杂乱的胡须,她突然意识到:过长的胡须不仅可能影响手术消毒,或许也是此前面部识别失败的原因之一。“我帮你把胡子刮干净,咱漂漂亮亮地做手术!” 她笑着说完,便拿来剪刀、剃须刀和温毛巾。这是李宁宁第一次为他人刮胡子,她格外小心—— 先把温毛巾敷在患者的下巴上,静静等了 5 分钟,待胡须软化后,再用剪刀一点点修剪过长的部分,最后握着剃须刀,顺着胡须生长的方向慢慢刮除。

当最后一点胡须被清理干净,李宁宁拿起镜子递到患者面前—— 镜中的人虽面色苍白,却已不见往日的邋遢,俨然成了一位干净利落的中年大叔。看着这张清晰的脸,李宁宁突然眼前一亮:“说不定现在能识别出来!” 她立刻掏出手机,对着患者的脸拍下照片,以最快的速度发给东城派出所的民警。

“找到了!家属联系方式查到了!” 半小时后,民警的电话打了过来,李宁宁握着手机的手激动得微微颤抖,她快步跑到手术室门口,对着正在准备手术的医护人员大喊:“找到家属了!他们马上就到!” 病房里瞬间响起了欢呼声,病友们纷纷打趣:“李护士长,你这哪是护士长啊,简直是‘破案专家’!”

下午 2 点,患者被推进手术室,手术顺利进行。而此时,患者的家属也终于赶到医院,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候。当得知医院为患者做的一切,家属红着眼眶说:“我们找了他半个多月,报警、贴寻人启事都没用,没想到在这里,医生护士不仅救了他的命,还帮我们找到了他……”

傍晚时分,手术成功结束。当家属看到从手术室推出来的患者,虽然还在昏迷中,却干净整洁、生命体征平稳,再也忍不住,对着医护人员深深鞠了一躬。

“生命不分高低贵贱,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好好对待。” 田书记的这句话,成了这场守护最好的注脚。从凌晨急诊到跨夜照料,从多部门寻亲到顺利手术,医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医者仁心” 的真谛 —— 这里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滚烫的温情。那面鲜红的锦旗,不仅是家属的感谢,更是对每一位医护人员坚守初心、守护生命的最好认可。

责任编辑:时海彬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