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宋先生因为着急奔丧,骑着摩托车闯入了禁摩区域,被交警拦下。宋先生表示:“停下来后我说明了情况,说我要去看我妈,然后一下子就哭出来了。”交警听他说完,第一时间放行,还嘱咐“路上慢点儿,注意安全”。宋先生将这段视频发上网,想以此给母亲留个纪念,也给自己留一些慰藉。视频发布后,获得点赞数百万次。
“警官,我妈没了”,让多少人听后鼻翼发酸、眼眶蓄泪。游子漂泊在外,内心总有一线牵挂连着父母亲人。失去妈妈的痛苦,全在那句哽咽里。宋先生知道那条路摩托车禁行,但是不走主路会多出50多个红绿灯,他明知故犯却又情有可原。
人们常引用“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以提示“人间清醒”,但其实,在生离死别这些最沉重的人生经历面前,大多数人都能代入和共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交警对宋先生的关照与网友事后的共鸣也是同源的。
正是这样的共情,让刚性的法律得到柔性执行,执法者的人情味并没有让规则失去它应有的分寸。
而且,人性化执法之所以成为可能,并非全靠基层民警的灵机一动,而是有相应的制度托底。在行政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中,对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有不予处罚的规定。
这类规定本质上是立法者承认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给执法者留出必要的裁量空间,让他们不必担心“人性化”的选择反受苛责。宋先生遇到的北京朝阳交通支队民警金彤,就是先上报大队获准后再予以放行。柔性之可贵,也正是因为它并非任性,而是站在理性的另一边,共同守护着法律的边界。
宋先生的奔丧之路是沉重的,却因为一位年轻交警的理解而变得没有那么孤独。众人的围观,也无非是在表达一种朴素的愿望——如果有一天也处于类似情境,希望也能获得同样的对待。宋先生愿意向执法者坦诚难处,执法者愿意信任他并给予帮助,制度愿意为这样的判断提供容错的空间,而公众的积极反馈也让执法者在下一次面对类似情况时更有底气、更有信心。正是彼此的尊重和善意,让社会运行多了些润滑。
规则是公共秩序的保障,但规则的价值从来不在于死抠条文的机械和僵硬,而在于让每一个个体从中感受到被尊重、被保护的安全感。诚如朝阳交通支队高速大队大队长林东所说:“交通规则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当群众遇到急事儿,作为执法者在维护规则时保有温度,而不是机械性地执行规则,正是体现了理性、平和、文明的执法理念。”规则是刚性的,但并不冰冷;执法是严肃的,但底色是善意和温暖。
(来源:红星新闻,作者:马青)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