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江西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庐山“9·27”驴友野游救援事件处理有了最新进展,当地政府依法依规对被困“驴友”追偿7.4万元救援费用。此前,该野游活动组织者已被行政拘留10日。这波“又罚人又追钱”的操作,是江西省首例违规探险“双惩”案例,引发了广泛关注。在探险活动越来越火的今天,这一案例无疑具有警示意义和示范价值。
救援,从来不是免费的公共午餐。据报道,为救援这些进入未开放区域的“驴友”,当地政府集结了120人的救援力量。深夜在险峻山里头摸黑搜救,人力物力砸进去不少。要知道,公共救援资源来自全体纳税人的付出,本是保大家生命安全的最后防线,可不是给鲁莽行为兜底的。少数人任性闯祸,占用了救援力量,其他可能的紧急救援需求,或许就因此被耽误了。
“谁违规,谁买单”,理当成为户外探险活动的基本准则。这11名驴友去的“四峰涧”是未开放区域,探险行为本身就违了规。更令人痛心的是,其中1名驴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悲剧发生后,政府组织救援,保住更多生命是职责所在,但违规者承担相应救援成本,那也是天经地义。这7.4万元的追偿,不仅是对具体救援物资、人力等直接成本的补偿,更是对规则意识的唤醒。
“双惩制”的出台,绝非一时兴起。近年来,违规探险导致的救援事件着实有点多。早年间复旦18学子黄山探险救援,多年来“鳌太线”屡禁不止的穿越悲剧,无不引发社会对“谁该为任性行为买单”的深刻反思。庐山此次追偿救援费,算是为违规探险追责开了个好头。单纯的口头警告或轻微罚款,难以形成足够震慑。而如果只罚组织者,又可能让其他参与者心存侥幸。双惩机制,为类似事件处理树立了标杆,让违规成本不再轻飘飘。
其实,户外探险要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则和责任托底。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户外探险活动日益受到追捧,各种驴友团体、探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少人没专业知识,也没风险意识。组织者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有的连资质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明晰的法律责任和严格的执法措施,不是限制人们的探险自由,而是保障这一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然,光有硬规则还不够,还得有软引导。在依法追偿救援费用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户外探险活动的正向引导,比如完善探险区域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类区域的准入条件、多普及点户外安全知识,让大家知道风险在哪儿等等。如此一来,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违规探险事件的发生。
探险不是冒险,自由不等同于任性。驴友们背上行囊出发时,除了带好装备干粮,更应带上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则的尊重。唯有如此,才能在欣赏到山川美景的同时,守护好生命的安全和尊严,不给公共管理添麻烦。庐山这张7.4万的救援费账单,不光是一笔钱,更是一张社会责任考卷,等待着每位户外爱好者用心作答。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作者:陈江)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