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打开大门干交通”,济南交通一一回应“换乘”“断头路”等问题

壹现场 07:00 781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泊升 李梦瑶 王贝艺 管悦 石晟绮 史安琪 王帮栋

11月16日,由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与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联合主办的“打开大门干交通”首场活动举行。活动设置“交通一线开放日”圆桌论坛环节,市民代表结合日常出行中遇到的“堵点”和“痛点”,积极提出意见与建议。交通部门也对大家的提问逐一作出回应。与会代表踊跃建言,为济南交通发展贡献了不少“金点子”。

“最后一公里”如何畅通? 

新规划6万余个非机动车停车位

市民代表张绍晖分享经历:“每次坐2号线回家,从地铁站到小区还有1.5公里,只能走路,虽然目前一些地方已投用了社区小巷公交,但还有不少社区不能普及,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需交通部门持续关注。”

张绍晖的经历道出了不少市民在地铁接驳上的共同感受。“能不能增加一些共享单车投放,让这段路更灵活、更方便?”“能否将接驳公交站点设置在地铁出站口50米范围内,避免乘客‘折返跑’。”“一些地方投用了“街区约巴”,能否将响应时间从当前3分钟压缩至2分钟内,并支持‘点对点’精准送达。”……针对“最后一公里”,不少人现场提出建议。

齐鲁壹点情报员冷佩伦则将目光投向了非机动车停车问题。“像七里堡、奥体中心这些地铁站,非机动车停车量大。”冷佩伦说,希望在未来的轨道交通规划中,能提前考虑非机动车停车区的设置,从源头上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停车配套。

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轨道交通处处长汤晓回应,当前,正在推进的济南地铁4号线一期、6号线东段、8号线一期等地铁项目中,已同步规划了超过6万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这些车位将在地铁通车前全部建成投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停车压力。

但他也坦言,济南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突破480万辆,“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单纯增加站点周边的机动车停车位可能仍难以完全匹配未来持续增长的需求。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停车资源的供需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静态的停车设施扩容或许难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更推荐市民朋友全程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汤晓表示,交通运输部门将通过优化地铁与公交的接驳服务,力争实现“出门即乘车、无缝换乘”的便捷体验,让大家更轻松、更省心地抵达目的地。

“我们鼓励市民更多选择‘地铁+公交+慢行’的绿色出行方式,既缓解道路压力,也提升出行体验。未来我们将持续完善接驳系统,让市民从地铁站到目的地的路程,更短、更顺、更舒适。”汤晓说。

城市道路为何总开挖?

短期不便为了长远宜居

“我住在七里河路南口地铁站旁边,附近在施工,路不太好走。”冷佩伦提出另外一个问题。

“为了让城市天更蓝、水更绿、运行更安全、生活更宜居,很多民生工程要充分利用道路的地下空间进行相应施工。”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城市道路处处长解西波解释,首先是以地铁为代表的重点项目,涉及管线迁改;其次涉及多个民生保障领域,比如,以雨污分流为代表的内涝治理工程,是为了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还有“外热入济”管道施工,是落实“双碳”目标、改善大气环境的“蓝天工程”,还有解决城市安全隐患的危旧管网改造等等。

解西波回应,市民提到的路由于涉及轨道交通6号线建设、管网迁改,为避免重复施工,所以暂未全面恢复道路。“目前大家关心的几条较难出行的路,我们最近已会同轨道等部门进行了现场摸排,列出了问题清单,下一步将对涉及轨道站点周边没有恢复道路的进行专项整修,让涉及施工的路段更加顺畅。” 

“了解了背后的原因,我们也就更能理解和支持了。”壹点号作者徐可顺连连点头,并建议开放更多宣传渠道,让市民对道路施工的原因知情、了解,看到这座城市为发展所做出的默默努力。

“今年,我们也设立了‘道路刨掘监督平台’。”解西波进一步称,希望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让市民既了解道路挖掘原因和进度,也参与到道路施工方案研究中来,让市民随时随地“有意见能说,说了有人管”。

“过去,济南的交通发展与一线城市相比存在差距,但近年来,随着交通路网织密成网、轨道交通四通八达,可以说我们已经迎头赶上,相信这是每个市民切身实际的感受。”特邀嘉宾赵峰表示,相信随着地铁陆续开通及相关民生项目施工完成,济南将变得更加有序、宜居,也更具韧性。 

“断头路”何时能畅行? 

8条明年通8条再开工

阻隔城市脉络的“断头路”何时打通,同样是现场代表和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

“奥体西路北延段通车首日,我就开车去‘尝鲜’了。”自媒体从业者张哲在现场分享了亲身经历。自媒体从业者张哲家住祝甸、工作在华山,此前他每天的通勤必须绕行农干院路等路段,途中还得穿行桥洞,路线迂回、道路狭窄,高峰期更是步步难行。

张哲表示自从奥体西路这段‘断头路’打通之后,形成了一条南北大走廊,变化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他现在可以从家开车直达单位,上下班通勤时间比过去缩短了将近一半,既节省了时间也提升了通行顺畅感。

谈及“断头路”“卡脖子路”形成的原因,解西波在现场作出系统分析。他介绍,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济南主城区面积不断增大,新增片区道路建设一般结合地块开发分段分期实施,在此过程中,存在部分道路衔接与片区发展增速不适应等情况。

此外,解西波也坦言,山体河流、迁改、涉铁等因素对道路贯通也有一定影响。

为着力突破各类道路堵点、难点,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结合社会发展和交通需求,按照“先急后缓”原则,分批、分区域、分阶段推进实施。 近两年,已相继打通齐鲁大道、轻风路、宏宇路、黄台南路等一批关键道路。 

“目前,有11条道路正在加快建设,其中8条路将在明年打通。”解西波透露,明年年内还将有8条断头路、瓶颈路再新开工建设。

如何增强交通与城市的互动?

让道路既畅通又显韵味、活力

“最近蝎子山、蚰蜒山因‘一山双色’的风景登上《国家地理》,成了网红打卡地,但我坐K110路公交车下车后,还得走一段时间才能看到风景。”壹点号作者焦丽苹在圆桌论坛上分享亲身经历,并提出建议:“济南四季皆景,春天赏花、夏天观泉、秋天看叶、冬天品雪,能不能由文旅和交通部门联手,为这些新兴且小众的景点推出定制公交?”

市民代表郭政对此深有同感,他补充道:“像红叶谷、金象山等偏远景区,从市区过去需换乘三次以上。随着济南进入地铁时代,能否开通‘轨道+摆渡车’专线,采用‘定时发车+返程预约’模式,破解出行难题?”

“有知识科普,有历史文化,出行的时候顺带参观,彰显出一个城市的韵味。”市民代表李凌云为在奥体中心站换乘长廊看到的轨交科普教育基地点赞。除了便捷出行,提升交通空间的文化内涵也成为热议话题。

张绍晖建议打造“泉水文旅走廊”,在趵突泉、千佛山等站点融入泉水、名士文化元素,让游客“出地铁即入景”。他还提出设置数字导览屏、文创自动售货机,推动形成“交通—旅游—消费”闭环。自媒体从业者张哲建议联动更多的资源建设好轨道交通里的城市文化,将其变成一个展览空间。

“我们也在做一些探索,例如在儿童医院、省体育中心等点位打造兼具情感关怀与人文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对道路空间优化打造活力街区。”解西波表示。

“济南交通发展不仅要畅通“路”的本身,更要提升‘路’的韵味,让城市道路展示城市活力。”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闫卓然说,要将站点与周边景观深度链接,让交通也能成为城市形象展示窗口。

“我们举办这次开放日活动的初衷,就是要打开交通运输行业的大门,让大家能够‘’零距离’地接触、感知和了解我们城市的交通建设、运行和管理。”闫卓然表示,济南交通运输部门将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便捷、高效、安全、绿色出行的美好向往。

“我们会持续深化交通运输领域的共建、共治、共享,问计于民、依靠于民、服务于民。”闫卓然称,今天的开放日是一个新的起点,济南交通运输部门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拉近与市民之间的距离,搭建起一座沟通、理解、信任的桥梁,让更多的市民知交通、识交通、评交通、爱交通。

一场讨论,多方声音。从道路刨掘到打通断头路,从停车规划到畅通社区微循环,市民的“小诉求”也推动着城市交通的“大改变”。打开大门干交通,这场开放、互动的圆桌论坛,不仅让市民的“金点子”直通决策层面,也让城市出行更高效便捷,更充满文化的韵味与人情的温暖。

责任编辑:管悦

王贝艺

做大众的眼睛 走通往人心的路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史安琪

坚守做人底线,践行职业道德。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王帮栋

没想好签什么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李梦瑶

风雨兼程,笔尖即担当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