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潍坊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乡村振兴注入“经管动能”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20:12

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委锚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创新实施“融党建•强赋能”工程,构建“一核四融”工作体系,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等深度耦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全链条升级,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注入强劲“经管动能”。

融“研”于农,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学院党委坚持党对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将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聚焦“乡村振兴”“寿光模式”等核心课题,鼓励教师将党建学习成果转化为科研实践。以“扎根农业沃土、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为宗旨,由党员教师主导的“创新寿光模式赋能乡村振兴教师团队”获评“山东省高校第三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丁莹莹教授领衔的团队获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省级人才团队中的高校标杆。

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学院连续承办“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寿光模式”全国性研讨会,邀请国家级权威专家齐聚献策,相关活动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显著提升学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党员专家先锋队主动担当作为,张友祥、王洪成等一批党员学者深耕田间地头与决策咨询一线,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和咨政建议100余份,关于预制菜产业、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落地,真正实现“科研赋能决策,智力支撑振兴”。

融“教”于课,培育兴农骨干力量

学院以党建为引领,将乡村振兴理念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课程思政+实践赋能”的育人体系。在课程建设中深挖思政元素,推动“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在《经济法》等专业课程中结合“寿光模式”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激发投身基层的使命感。目前,《经济法》课程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徐春祥教授主编教材入选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类一流教材,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支部活动与教研活动同频共振,党员教师带头投身教学改革创新。在党建引领下,学院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一名教师荣获山东省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搭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与烟台大学共建农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常态化组织师生党员深入35个合作社、31个村开展入户调研,让学生在田间地头求真知、长才干,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理念根植于心。

学院打造“12345”育人工作体系,为乡村振兴培育高素质人才。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党性锻炼融入学生管理,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宿舍走访延伸教育链条,推动党建与学风建设深度融合,大批毕业生主动投身基层农业农村领域,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学院教师党支部多次获评潍坊市委教育工委五星级“先锋”党支部,党建业务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

融“社”于实,赋能乡村全面发展

学院党委以党组织为桥梁纽带,构建“政—校—企—研”多方协同的社会服务联合体,将服务阵地扎根乡村一线。与寿光市崔岭西村、东斟灌村等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挂牌“乡村振兴调研基地”,与寿光市民政局、全福元商业集团等单位深化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服务格局。党员教师带头开展技术攻关,完成的“低温环境下畜禽粪便高效腐熟与功能性肥料研制及应用”项目通过工信部科技成果认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实现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聚焦乡村发展实际需求,学院开展精准化社会服务。组织党员专家面向新型农民、农村干部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电子商务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乡村人才素养;完成《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县域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等成果,为地方决策提供精准参考;承担山东省社科联乡村文化振兴调研任务,形成14万字报告呈报省委宣传部,为全省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寿光素材”。

(稿件来源:潍坊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尹明亮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鲁ICP备15022957号-13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220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01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鲁B2-20120085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