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警戒带把行人围成一圈,警察举起警示牌在两头护送行人,既方便市民通行,也不影响选手比赛。16日,江苏南京,交警护送市民穿过马拉松赛道的视频在各个社交平台传播,获百万网友点赞。据报道,这是南京公安在今年南马创新推出的岛式穿越法。
秋末冬初,天朗气清,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如火如荼。赛事背后,是部分城市主干道的长时间封闭,给市民的日常生活与紧急出行带来了困扰。如何平衡赛事体验与民生需求,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初心。
南京马拉松创新推出的岛式穿越法,以其充满巧思与人情味的实践,为这道难题提供了一个精彩的答案。
马拉松比赛,考验的不只是选手,还包括一座城市的治理理念。传统的赛事管理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封闭策略,虽保障了赛事的纯粹性,却可能让市民的出行之路“此路不通”。南京警方的创新之举,其可贵之处在于将管理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他们不再将市民视为需要被“管控”的对象,而是主动理解并回应其“过街”这一核心需求。无论是利用警戒带形成的“摆渡式”穿越,如同车流中护航的“一叶扁舟”,还是其他几种动态方法,其本质都是在赛事的“动线”与市民的“动线”之间,寻找一个精妙的、动态的平衡点。这小小的改变,让冰冷的警戒线透出了城市的温度。
岛式穿越法,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次生动实践。它并非简单的灵机一动,而是基于对赛道特点、人流车流的精密测算,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真功夫。在全市42.195公里的赛道上科学部署95处动态穿越点,并辅以警用无人机空中协作与地面引导员,这背后是一套高效协同的指挥系统。这种精细化管理,追求的正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既确保了马拉松选手的比赛进程流畅不受干扰,又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市民的等候时间,将赛事对城市正常运转的“扰动”降至最低。
南京的这次成功探索,为其他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它有力地说明,一项大型赛事的成功,并不仅仅体现在参赛规模、竞技水平或商业开发上,更体现在它对举办地市民的友好程度上。
一座真正以人为本的城市,会珍视每一位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即便是短暂的赛事期间也不例外。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治理模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市民对城市公共活动的支持度和包容度,从而形成“办好一场赛,温暖一座城”的良性循环。
当城市的马拉松不再只是奔跑者的节日,也能成为彰显城市温度、体现管理智慧的窗口时,这场赛事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冲过终点的胜利喜悦,更是整座城市民心的所向。这或许正是南京这场马拉松,留给所有城市管理者最宝贵的“赛后感”。
作者:苑广阔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