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东营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召开,东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锋,市民政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张国锋,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兴军,市民政局副局长王金娥女士,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主任赵国际参加。

张锋表示,“十四五”期间是东营市民政事业发展提标提质提速提效的五年。五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指导支持下,紧扣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抢抓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机遇,坚持“共富共享 幸福东营”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民政部门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职能作用,用心用情用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增量提质、普惠可及,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东营市积极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力打造黄河口生态养老目的地。完善养老服务网络。实施幸福养老“十大”重点项目,市养老中心、德康宁、萱花开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投入运营。全市建有养老服务机构62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90处、农村幸福院187个,分别较“十三五”末增加47.62%、85.90%、30.77%,县区综合养老中心、乡镇(街道)区域性养老中心实现全覆盖,形成上下贯通、衔接互动、分工科学的养老服务网络。东营市民政局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普惠性养老机构达52家、占比83.87%。12家养老机构建设认知症照护专区,26家养老机构参与“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共同入住工作,创新“三方融合、五床联动”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推动机构社区居家“三方”场景融合,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医疗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安宁疗护床位“五床”转介联动,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设立养老护理员节、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成员照护技能培训,建设精尖型、专业型、基础型养老服务“三支队伍”。东营市不断繁荣养老服务市场。举办中日(东营)养老服务合作交流会,与德国蕾娜范、荷兰博组客等国际知名养老企业开展合作交流。赴北京推介洽谈旅居养老,加入北京“冬南夏北”旅居联盟,全市提供短期旅居养老服务的机构达20家,出台加快银发经济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若干措施,推动建设东方健康小镇等银发经济产业园、聚集区。银行机构推出普惠养老信贷产品8种、金融产品92种,发展养老机构“建设贷、运营贷、产业贷、培训贷、安居贷”,提供贷款2615.5万元。东营市不断夯实老年友好基础。东营市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达14处,经验做法获评全国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围绕空间、出行、居住、服务、参与、政策、人文“7大友好”,积极推动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完善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等制度,服务老年人2.57万人次。激发银龄有为活力。制定《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的若干措施》,成立578支老年人银龄行动志愿者服务队伍。垦利区以“小老人”帮助“老老人”,唱响“夕阳正当红”。东营仁爱颐养院入住的80岁老中医为在院老年人提供诊疗服务,既“享老”又“助老”。我市4家单位和4名个人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
城乡统筹、分层分类,基本民生保障全面增强
探索构建更高水平的困难群众帮扶救助体系,共富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夯实基本生活救助。五年来,城乡低保分别增长36.08%、57.63%,达到每人每月1075元、930元,城乡特困达到每人每月1613元、1395元,保障低保、特困、孤困儿童、困难和重度残疾人等17类困难群众5万余人,发放资金17.4亿元,保障水平保持全省前列。创新急难专项救助。出台特困群众急难专项救助办法,设立“救急难”专项基金,实施特困群众商业保险项目,同一家庭救助额度年度内提高到28万元,经验做法获评省委省政府“十大创新”典型案例,在全国临时救助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急难救助实施以来,累计救助特困群众6060人次,发放资金1480.56万元,真正让困难群众生活“过得去”。不断拓展服务类救助。建设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75处,汇聚30类136项服务,实施帮扶项目43个,惠及群众8万人次。实施“荧(营)光行”关爱行动,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全过程参与社会救助工作。设立“护航未来”儿童关爱基金,在全省率先将特殊边缘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每月给予300元生活补贴。东营市依托市儿童福利院建设“数字儿童福利院”,面向全市困境儿童开展养育照护服务。提升救助服务效能。建成“智慧救助”平台,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汇聚民政、医保、人社、残联等12个部门46类20.3万人救助数据,构建家庭结构、健康状况、支出情况等7大维度、24项评价指标体系,年均动态监测1.5万余次,主动纳入保障843人次。推动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与防止返贫致贫政策衔接并轨,实现身份互认、数据互通,209名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
社会参与、资源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统筹资源,撬动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全力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召开慈善大会,发布“东营慈善榜”,隆重表扬“慈善公益企业家”。五年来,全市慈善组织增长82%、达到69家,发布全省首个社区慈善基金设立运行团体标准,专项慈善基金发展到24个,社区慈善基金达到132个,募集善款14.49亿元,实施慈善项目492个、慈善微项目117个,有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转角遇到爱心椅”项目在老旧小区楼层转角处安装折叠式爱心椅1234套,老年人可以随时“歇歇脚”。“慈善圆梦”“朝阳助学”项目帮助85名困境儿童迈入大学校园。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全市登记社会组织2202家、培育社区社会组织4723家,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16%、47%。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场所达46处,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发布全省首个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地方标准。成立了东营市社会组织总会。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为14家企业授信9800万元,帮助招引项目11个。举办普惠金融对接活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91.75亿元。东营市长跑运动协会连续15年服务黄河口(东营)马拉松赛。东营市观鸟协会参与生态专项调查,黄河口壮观的“鸟浪”景观被新华社、央视新闻等报道。强化福彩销售管理。“幸福黄河口”东营特色彩票全国上市发行。依托福彩销售网点建设“民政为民”服务前哨309个,宣传惠民政策,为遇困人员提供基本帮助。五年来,销售福利彩票10.79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3.38亿元,有力支持了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发展。
温暖贴心、精准便捷,基本社会服务优化提升
精确聚焦、精准发力、精心落实,让服务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优化婚姻服务。婚姻登记实现“免费办”“跨省通办”“全电子证照办”。建设婚姻登记巡回点6处,举办“新中式”“合卺礼”集体婚礼、特色颁证活动,开展“七夕”“中秋”“国庆”等延时婚姻登记服务,培育“海誓山盟 河海相约”婚姻登记服务品牌矩阵。打造万达万恋街、广饶县西关小镇“甜蜜经济”示范街,形成“婚庆一条龙”服务产业链。不断提升殡葬服务。市级公墓建成运营,公益性安葬(放)设施达到616处。推进殡葬“减项降费优服务”,减少、取消或规范殡仪馆服务项目56个,一年可减轻群众治丧负担700余万元。东营市殡仪馆花圈由80元降至20元;推出1106元殡葬惠民套餐。东营市第二殡仪馆在全省率先实现悼念大厅、守灵间、花圈使用等7项延伸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在全省率先开展“身后事”一站式联办改革,通过流程再造,7个部门单位18项身后事集成为“一件事”,入选省政府“居民身后一件事”联办试点。连续十年举办免费海葬活动,686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拓展地名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活动,完成1530个村8126条村内道路命名设标,设置维护乡村地名标志1.5万块,建设沿黄“乡村著名”经济产业带、文化带,推动地名与乡村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经验做法获评全国乡村道路建设典型案例,有关制度入选民政部“乡村著名行动”地方文件选编。创新智慧服务。全省率先推出“电子低保证”“电子火化证”,线上开具“社会救助信息证明”,社会救助申请、婚姻登记预约等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东营市“智慧民政”相关经验获评省级优秀案例10余项。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下一步,东营市民政系统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十五五”发展目标,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接续奋进,全力开创东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大众新闻记者 杜美萱)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