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东营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召开,东营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兴军就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答记者问。

张兴军表示,“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东营市民政部门切实发挥牵头作用,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救助服务,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实现了新发展。
健全制度体系,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东营修订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出台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认定办法,完善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城乡低保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36.08%、57.63%,达到每人每月1075元、930元,城乡差距缩小到1.16:1,全市保障低保、特困、孤困儿童、困难和重度残疾人等17类困难群众5万余人,发放救助金17.4亿元,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创新实施急难专项救助,设立“救急难”慈善基金,探索商业保险参与救助模式,同一家庭年救助额度达到28万元,累计救助困难群众6060人次,发放救助金1480.56万元。完善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有关职能部门实施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综合帮扶。
深化衔接赋能,提升社会救助质效
东营市建成“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实现9个部门、26个救助事项“一门受理、全域通救”。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通过“平台监测预警+基层入户核查”方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年均动态监测1.5万余次,主动纳入保障843人次。开展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与防止返贫致贫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建立健全民政部门统一认定低收入人口、信息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运行机制,209名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深化社会救助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实“主动申报日”制度,推动低保等社会救助工作跨区域办理。
靶向对接需求,优化拓展帮扶服务
东营市拓展“物质+服务”救助模式,搭建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网络,建成县级“枢纽型”实体化平台5个、乡镇(街道)服务站24个、村(社区)服务站点46个,打造15分钟救助服务圈。深入实施“荧(营)光行”关爱帮扶,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全过程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实现低保、特困、孤困儿童等2.33万名特殊困难群体帮包联系全覆盖。实施“寒冬送温暖”项目,累计为1.97万人次困难群众发放御寒物资。(大众新闻记者 杜美萱)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