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魏湾镇申庄寨中学教师 孙威
在曹县“三名工程”的引领下,我有幸阅读了张华教授的《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一书,颇有感悟。作为一名扎根农村初中十五年的数学教师,这本著作于我而言,不像一本轻松易读的指南,更像一部需要反复琢磨、甚至需要“啃”下去的“理论天书”。然而,正是这种“难懂”,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理论的贫瘠,并下定决心,无论多难,都要在理论学习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当高深理论遇上乡村教育现实
坦白说,翻开书的前几章,一股强烈的“隔阂感”便扑面而来。
“超越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构建创造教育学的中国范式”、“大观念教学与项目化学习”……这些词汇对于习惯了“目标-讲解-练习-考试”传统模式的我,无疑是陌生而遥远的。我的日常,是面对班里五十多个孩子,他们中近一半是留守儿童,基础薄弱,对数学充满畏惧;我的战场,是那本反复使用的旧教材和永远批改不完的作业本;我的焦虑,是下周开学后的月考平均分和如何把“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刻进孩子们的脑子里。
在这样的语境下,张华教授所倡导的“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创造知识”,起初让我觉得有些不切实际。我内心的第一个声音是:“我们这里的孩子,连最基础的运算都成问题,何谈‘创造’?”书中所描绘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项目协作来建构知识的理想图景,与我所在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认知起点较低的乡村课堂,似乎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理论上的“高冷”,一度让我产生了挫败感和自我怀疑。
在理论骨架中窥见实践的血肉
但是,多年的教师直觉告诉我,一本能引发如此广泛讨论的著作,其价值绝不止于制造阅读障碍。我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放慢速度,像解一道复杂的几何证明题一样,去拆解书中的核心观点。我尝试着将那些抽象的理论,与我课堂上的一个个具体瞬间进行连接。
比如,书中批判了传统的“储蓄式”教育观,即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收容器。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否总是在扮演“知识搬运工”的角色,急于把公式、定理、解题技巧“灌”给学生,却很少给他们时间思考“为什么”?记得在讲“勾股定理”时,我通常是直接给出a² + b² = c²,然后便是大量的习题训练。而书中倡导的“创造”,是否意味着我可以设计一个情境,比如“如何在不直接测量的情况下,确定一块矩形农田对角线的长度”?让学生们分组,利用手边的工具(甚至只是纸和笔)去尝试、猜想、验证,哪怕他们的方法笨拙,最终得出的结论不尽完美,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恰恰是数学思维生长的核心。
再如,“大观念教学”理论。起初我觉得它过于宏大,无从下手。但当我把它理解为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根”与“魂”时,思路便清晰了。初中数学的函数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不就是贯穿始终的“大观念”吗?这种站在更高视角的统整,虽然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它让零散的知识点变成了有意义的网络,这正是理论指引实践的力量。
为何农村教师更需理论武装
在乡村从教愈久,愈容易陷入一种“熟练工”的陷阱。我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年复一年地耕耘,面对变化的世界和学生,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却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这时,教育理论就如同夜航中的灯塔,它或许不能直接告诉你哪里是暗礁,但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首先,理论学习是打破“认知闭环”的利器。农村学校信息相对闭塞,教研氛围往往不如城市浓厚,教师很容易形成固化的教学思维。张华教授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我过去奉为圭臬的某些方法,可能正是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元凶。坚持学习,就是为了不断打破自己的认知天花板,避免成为“教书匠”。
其次,理论学习赋予我们“转译”和“创生”的能力。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一本理论著作能直接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尤其能适用于农村学校的“教学宝典”。我的任务,不是生搬硬套书中的“项目化学习”,而是理解其“以学生为中心,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学习”的精髓,然后结合我校的条件、我班学生的学情,去“转译”和“创生”出我们自己的“微项目”、“小探究”。比如,我是否可以设计一个“为我家的小菜园设计最经济的围栏方案”的课题,
融合几何、代数与最优化思想?这需要理论的指引,更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创造。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阅读之旅,于我而言,是一次艰难的跋涉,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无知”与“困惑”,因为这正是成长的开始。我坚信,只要坚持在理论学习的道路上走下去,我就能一点点地撕开传统教学的铁幕,让创造教育的阳光,照进我那间朴素的乡村教室。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能在困顿中寻得道路,在坚持中获得新生,真正地——“创造着长大”。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