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曹县第一中学教师 刘新元
在美术的天地里,每一位学生都是蕴含独特艺术灵性的个体,怀揣着对美的好奇与憧憬,也面临着艺术表达与成长的困惑。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我始终坚信美育的力量在于唤醒学生内心对美的感知与表达欲,引导他们在艺术的海洋里探索自我,在人生的长卷上勾勒精彩。
在我任教的第三年,高一年级的美术课堂上,我留意到了陈深(化名)。他坐在教室靠窗的位置,绘画实践课时总喜欢眉头微蹙,画笔在纸上反复涂抹又不停擦拭。课堂点评环节,他也总是低头沉默,即便被点名,也只是害羞低头,小声说自己画得不好。出于对学生艺术成长的关切,我找陈深谈心。起初他十分拘谨,说话磕磕绊绊。在耐心引导下,他才慢慢敞开心扉。陈深从小生活在农村,并且是单身家庭,性格的孤僻,在加上接触专业美术启蒙不多,进入高中后,面对系统的美术知识和创作要求,他觉得自己没天赋、画不好,内心的不自信让他在美术学习中逐渐退缩。
了解陈深的困境后,我明白他需要的不仅是技法的提升,更是艺术自信与表达勇气的重塑。我根据他的基础和课程进度,制定了阶梯式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一对一辅导,从素描的明暗关系、色彩的情感表达入手,循序渐进地帮他夯实美术技能。每次他完成一幅作品,我都会细致地指出其中的闪光点,让他在点滴肯定中积累自信。同时,鼓励他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从水彩到版画,从写生到创作,让他在多样尝试中找到自己的艺术偏好。
此外,我经常和他分享艺术大师的成长故事,像梵高在质疑中坚持创作,黄公望晚年才开启艺术人生,让他明白艺术从来不是天赋的专属,而是热爱与坚持的结晶。我还带他赏析国内外经典美术作品,从《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到《千里江山图》的壮丽山河,引导他感受艺术背后的文化与情感,唤醒他对美的感知力。课余时间,我会和他一起在校园里写生,从教学楼的光影到操场的树影,让他学会从生活中捕捉美。慢慢地,他的眼神里有了光彩,画纸上的线条也变得舒展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绘画技法和创作心态有了显著变化。他开始尝试用画笔记录生活。他画校园的风景,画同学专注学习的侧影,画家乡曹县的特色建筑。
每一幅画都充满了生活的温度。他不再害怕展示作品,还主动把画作分享给同学,和大家讨论创作的思路。在学校举办艺术文化节中,他的一幅《画室的光》入选了,画面里是午后阳光洒在画架上的温暖场景,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很多人。这次参展让他更加确信,自己也能通过画笔传递美好。
凭借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中的出色表现,他多次在学校的艺术活动中获奖,还担任了班级的美术课代表,在协助老师组织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高考时,他以优异的美术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被一所重点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拿着自己高中三年的画作集来找我,画册里从最初拘谨的临摹到后来充满个性的创作,每一页都是他成长的印记。
从拘谨自卑的美术初学者,到自信绽放的艺术学子,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属于自己的艺术蜕变。他的成长,不仅是个人在美术道路上的突破,更展现了在美育滋养下,高中生对美、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为身边的同学树立了榜样。
经过三年的引导和他自身的努力,他实现了从技法到心灵的全面成长。高中毕业时,他不仅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变得自信、开朗,对未来的艺术之路充满期待。
如今,陈深在大学里积极参与各类艺术实践,他的作品多次在省市县级别的展览中亮相。他时常给我发来消息,分享他的创作新尝试。看着他从那个课堂上拘谨的男生,成长为在艺术领域自由探索的青年,我深深感受到作为美术教师的价值。用美育的微光,点亮学生的艺术之梦,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
美育是一场细腻的耕耘,每一名学生都是一株待绽放的艺术之花。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要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用专业的素养去培育,用真诚的陪伴去引导,让每一朵艺术之花都能在美育的土壤里肆意生长、绚烂绽放。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